mutahead
blog

全部文章

article

羊正鈺:你可以不拚學測,但有三個條件!

如果文中的「三個條件」都滿足,那我認為你不用去拼學測了,高中那些「鬼東西」念得再滾瓜爛熟,跟你未來的人生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當然,以上這番話,大多數的父母可能聽不進去。因此真正的關鍵,是如何說服「大魔王」——爸媽。好人做到底,學習家也提供以下三點建議: …

何懿哲:別小看自己年輕,你可以藉由實踐走出自己的路

「永遠別窮到只剩下畢業證書,也不要被科系綁住,以為自己是某某科系,就只能做這些事。如果你只有一張畢業證書,那同一所大學的一個科系,同一年一兩百個人一起畢業,你的競爭力在哪裡?」這是則文哥給大學生的建議,「科系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科系只代表了你的必修課表長怎樣,你應該要把大學的兩百萬機會成本,讀出千萬價值。 …

洪誼哲:不一樣的學習,不一樣的十七歲

十七歲的這一年,我有了特別不一樣的經驗,整場比賽真正讓我深刻成長的關鍵在於:這場挑戰賽徹頭徹尾是一場自主學習,無關於學校裡的一切。而所謂的學習,也不只有教室裡單方面的教育。挑戰賽裡的學習,沒有老師,只有一群才華滿溢的人相互激盪,相互努力,相互學習。 …

許庭語:只要感覺想要,就別再猶豫了

挑戰賽過後,也讓我更有動力去做一些本來還在猶豫的事情,從提交表單、發送申請,林林總總我做了 10 次——英文不流利卻參加了美國英文營,其實不太會跳熱舞卻參與了表演,害怕社交的我開始主動尋求人脈幫助。 …

羊正鈺:其實,迷惘是一件「好事」

事實上,「迷惘」是我們得以重新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只有先勇敢踏出「第一步」,才有可能引發「下一步」,我們的人生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有問題的,從來都不是「迷惘」本身,而是叫我們「別想太多你就 XXX 就好了⋯⋯」的那個那個人。 …

熊丰綾:在行動的路上,不再是一個人

最後,我們團隊無緣進入決賽,但我並不灰心。在比賽中,我也藉機重新檢視自己時間管理的狀況,看看自己是不是安排超出能負荷的事情和工作量,反而導致事情沒能好好完成,造成他人合作的困擾。更重要的是,在比賽結束後,我終於發現主辦單位要團隊參賽的原因⋯ …

蔡曉容:在焦慮的世代—越焦慮,越優秀

現在的學生越發焦慮。畢竟這個時代變動太快了。但是也鼓勵我們——「越焦慮,越優秀」。焦慮會迫使我們成長與探索,間接使得我們越來越優秀。不過,老師提到,比起國外,台灣的步調仍舊晚了3–5年,所以如果想要爭取海外工作機會,絕對不能待在舒適圈,要盡快地找到方法、資源、資訊,來提升自己的能力與視野。 …

林沂璇:從偶遇探索的大藝術家們

故事的開始,只是一個平凡的高中生某天躺在床上時偶然發現「中學生挑戰賽」。也許是出於好奇和他那衝動的性格,他馬上聯絡了身邊的同伴,邀請他們一起解開社會問題的鎖。沒錯,那個平凡無奇的高中生就是我。 …

賴澤霖:永續工作的多元想像

自從聯合國開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後,永續和 SDGs 成為企業和學校的新顯學,越來越多學生把永續產業當作未來職涯方向,一個唸化學和商管;另一個念應外和公共行政的兩個人,又是怎麼走上永續這條路? …

中學生挑戰賽:高中生不只滑IG和抖音,還會揪團解決社會問題!

108課綱首屆高中生今年畢業了,很多人在質疑談了那麼多素養教育、推了那麼久的自主學習,到底有沒有用?除了讀書和考試,我們的高中生真的有能力解決社會問題嗎?那麼這場絕無僅有的「Social Designer 2022 中學生社會設計個案挑戰賽」就有你要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