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精選文章

分類可以設定內容說明,在文章->分類 ->編輯分類 設定。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

林永涵:成績、年紀都不是問題,做就對了!

我叫永涵,是國中第一屆 108 課綱的學生。那時的我活在體制內、只懂得拼命讀書、準備各種比賽,希望自己在充實技能的同時,也能夠衝刺第一學府。可惜事與願違,只進入了一間還算可以看的高中。之後好幾個禮拜,我不停地問自己:「難道只能靠比賽和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嗎?」

接著,我遇到了小羊開設的「問題解決實戰班」,遇到了好多年齡相仿,但能力和內涵都在我之上的人,包括這次「青年永續社會設計挑戰賽」和我並肩同行的兩位夥伴。後來,我們三個協力舉辦 OGSM 陪跑營,幫助高中生精進自我,也因為這次教育議題的實作,我對於教育議題產生了興趣,也決定和其他兩位夥伴以「攜手深掘」之名參加挑戰賽,在拓展眼界的同時精進自我,證明能力好壞不只看成績,也看解決問題的能力。 …

許碩展:關於職涯探索,如何活出更健康的自己?

我自己過去也有讀過幾本跟「自我探索」相關的書,和跟「職涯諮詢師」學習怎麼透過卡牌進行職涯諮詢,基於好奇不同的職涯諮詢師諮詢上有什麼差異,以及想瞭解亦知引導師選擇職涯的心法,因此參加了這場工作坊(也是學習家校友聚會)。接下來我將透過這篇文章跟你分享我發現在工作坊之中 3 個最有共鳴的點以及延伸思考: …

曾荃鈺:經歷是過去一切的總和,經驗是你有意識主動獲得

這場由 TYCIA(臺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和我們協會 ABCDA(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共同辦理的「運動員世代傳承交流會」,對象有高中生、體育班生、體育系學生跟已經不再是選手但想從事運動產業的多元群體,我也思考自己可以分享些什麼,除了我自己的故事與生涯規劃 QA 提問外,當時在台上有感而發分享一段關於「經歷」與「經驗」的對照,活動交流跟問答時都還有人提問,因此想寫成文字記錄,畢竟生涯中這兩個的區隔很重要。 …

未來工作學:不只 ChatGPT,20 個提升生產力的 AI 工具

2022 年 11 月底,OpenAI 發表旗下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 ChatGPT ,在短短兩個月裡 ChatGPT 的使用人數高達一億人,掀起全球熱潮。與此同時,提升我們工作效率及品質的 AI 工具也如雨後春筍般,在這股潮流紅利之下順勢發展。

這篇文推薦 20 個功能強大的 AI 工具,雖然大部分的產品都還在發展階段,整體穩定性和品質都還在高速成長中,但現有的功能就足以減去許多在工作上繁瑣或反覆的任務,專注在更重要的工作事項中。 以下就分成五個面向:生成圖片、生成簡報、生成文案、會議與助理、影像與行銷、研究與紀錄,分類介紹這些 AI 工具,在此之前也先附上簡單的比較表格: …

蘇倚恩:兩個步驟讓高中生成為自己的主人

「老師,我不知道以後要幹嘛?」

台灣教育環境下,許多學生的生活都被考試、補習塞滿,每天忙碌,但對未來卻感到迷惘。在這篇文章,我是蘇哥(蘇倚恩),將會教你用 2 個步驟釐清內在價值觀,並且規劃出具體的實踐方案,讓你慢慢掌握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理想的樣子! …

羊正鈺:為何大學生應該「至少休學一次」?

過去幾年,常常有同學在演講、課堂或私訊問我「大學生」該如何規劃?有什麼一定要做的事?該培養什麼能力?

一開始遇到這些問題,我都會不斷反思,因為類似的建議,很多書籍、影音或意見領袖、前輩和教授都可以找到不少資訊,我講的跟其他人又有什麼不一樣?

一直到去年,累積帶了上百位學生,有的是從解決社會問題的挑戰賽中交流,有的是透過深度的課程互動,也有的是引導專案執行的過程,甚至是課程結束之後還持續關於生涯、職涯的討論。在這些學習者的身上,我看到了另一種「學習樣貌」。

因此,在 2023 一開始,我決定給大家一個「沒有人敢給大學生」的建議

我認為休學有幾個好處: …

吳宜樺:我的大一反思「絕對的彈性,相對的自由」

大學不會像高中學校一樣,有很完善的系統告訴你資源在哪,大學也不像 108 課綱會讓你需要為了備審好看而不斷去增進自己。

大學就是從零開始,最好重新出發的起始點。

因為你讀的知識已經不再只是過去所學的延伸版,而是更專業,又更確定性目標的事物,所以你更需要的去瞭解自己到底要什麼、需要什麼、什麼東西可以幫助你、如何找其他資源、從哪裡找、找什麼機構、找什麼老師等等。

學會去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跟「怎麼找資源」,是每個大學生共同的課題。 …

林繶筳:進職場才學到的三項軟實力

嗨大家好!我是 Tina(我的 Medium),目前是一位在數位音樂產業打滾的產品經理。

今天要來分享一些在職場上的體悟,好像沒有寫過這種職場軟實力的文章,每天除了工作上需要用到硬實力之外,不論是溝通、人際相處、開會等等,都是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近深深的有種需要整理出我認為最有感的軟實力,因此決定寫一篇文章記錄自己的體悟。

以下都是我個人的經歷,工作一年半,經歷過 4 間公司(包括實習),在公司 8 小時,身邊所處的環境、所處的人,遇到什麼鳥事、遇到的痛苦,遇到的善良等等,但我相信會依據每個人不同的個性有不同的感覺,歡迎大家分享交流你所遇到的軟實力發揮的情境是什麼? …

賴芊芝:在乎議題的人,不是只有我

講座中 TFT 與百味也提到台灣每八分鐘就有一個兒虐通報,這便是為什麼需要越來越多人去投入議題。
但國國也說:「我們可不可以不要談『全力以赴』,而是『 量力而為 』?」
刻不容緩提醒了我們的急迫性,他是重要的,但也要找到能夠細水長流的方式,因為我們的時間與能力有限,不可能無時無刻保持在一樣的狀態。社會不是只有一種運作方式,我們也有很多能夠做的改變,包括生活中的行為,乃到對無家者心態上的改善都可以是整體社會更好的力量。TFT 執行長杜瀛也分享到:「不要預設別人也會在意你在意的事情,但也別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在意你所在意的事。」 …

V7:別嫌學校資源少,我如何「榨乾自己的大學」

現在回頭想想進入大家眼中的「末段大學」不一定是件壞事,也是因為這次的滑鐵盧,從此開啟了我不一樣的思維和人生。一踏進學校的我,沒心情社交和遊玩,大一上學期的我只想著:重考、轉學考,無論如何要回到我學測成績能申請上的頂大。就這樣拼了一個學期,某天發現這四個月中除了讀書,沒有參與課外活動、想學習的事情因為讀書全被延後。我開始問自己:如果沒有轉學成功,難道我大學四年就為了進入人人稱羨的好學校而只一直讀書嗎?因此,我決定放下轉學考的念頭,開始尋找系上和校內的活動,希望建立起充實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