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精選文章

分類可以設定內容說明,在文章->分類 ->編輯分類 設定。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內容說明

張妤㓗:失敗,才是成長的開始

決定參加「青年永續社會設計挑戰賽」是在畢旅前夕,只因為在 IG 上看到了一篇貼文。那一瞬間兩眼一亮,就這樣憑著感覺,幾乎沒想太多就報名了。選題時我們抱著得獎的企圖選了長照,覺得這是新穎議題,過往案例少、加上年輕人關注不多,只要多丟一點點想法,就可能看起來特別亮眼。對我們這種不太會創新的團隊來說,是個聰明的策略。

我抱持改變世界的熱血踏入了這場競賽。沒想到走過這五個月,改變最多的,竟然是我自己。 …

何懿哲:與一群變異者共譜一曲狂想曲|學習家年會

參與了 2025 學習家年會「學習家狂想曲」,現場匯聚各種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習家」和「變異者」們,今天想分享在當天的一些筆記和反思,以及我在小羊主持的「變異:走一條人煙稀少的路」參與對談「身心健康與平衡」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

許碩展:Cake 商務開發實習,我學到最重要的 5 件事

去年五月,我踏入 Cake 開始了為期七個月的實習旅程,這段時間我從校園專案開始,一步步逐漸參與到 Cold Call、提案,甚至最後有機會自己去開發企業,完整經歷了 BD 的整個流程,也從中有不少的學習與體悟。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自己過去七個月在 Cake 當商務開發實習生的旅程與收穫,以及下一步我會怎麼規劃自己的職涯!

張朝宣:三個月通過日檢 N1,如何有效學習?

大家好,我是Charles,就讀政大企管三年級。
我學日文的背景跟學習方法都難以被模仿,但正是這些錯綜復雜的經驗與機遇,才導致我僥倖地在三個月通過日檢 N1 考試。希望你讀完這篇文章後,可以了解腦袋與記憶的認知,以及我的學習旅途,最好能成為你重新開始的契機!

整篇文章會涵蓋四個主要章節:學日文的緣起、正確的目標與時間觀、學習系統、想說的話 …

【學習喳 Podcast】林祐良:翹課仔如何變成老師的老師?

「我高中時候是一個很喜歡翹課的學生,整個高中 4,000 多堂課,我翹了大概 2,000 堂課左右。」

「其實我的高中歷程,跟其他人比較不一樣,高一念完之後我就“休學了一年”去法國當交換學生,我在法國待完一年後,再回來把高二高三繼續念完,等於高中念了四年⋯⋯」 …

邱耀陞:在學習家實習,我體驗到的七件事!

這七件事,說實話不是小羊「教我」的,而是在「行動中」讓我「體驗到」的。這樣的體驗比任何課程都還珍貴!這也是我現在更傾向實作後去找 Mentor 請教, 而非上更多線上課程的原因,很多東西真的是上課學不到的。 …

黃品恩:我的「非典型」宿霧遊學之旅,不只學英文!

老實說,去之前我是真的沒有想過會在宿霧交到朋友,以為會是一個月充滿 me time 的生活;沒想到卻遇見了讓我天天下課就想一起出去玩出去逛、願意跟我一起嘗試各種新鮮事物的大家。

就算未來的人生不容易再有交集,也很慶幸有機會和大家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你們一個個都是超可愛的人!

最後,感謝宿霧這趟意外之旅讓我重新記起: …

林貞妤:要做的快樂,才有意義。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踏入這場競賽?

「有一天,或許你會發現,最感動的不是你完成了,而是你終於鼓起勇氣開始。」–Peter Su

原本在社群媒體上看到許多人分享挑戰賽的消息時,心動之餘其實遲遲不敢報名,因團隊當時正忙於撰寫另一項競賽提案,加上自己是一個會把時間排得很緊湊的人,擔心自己做不完、擔心自己難以兼顧兩邊,甚至需要犧牲更多的睡眠等等…,過度的擔心導致卻步。

後來決定參賽的原因,其實依稀只記得,報名截止的前幾天,團隊鼓起勇氣毅然決然送出報名資料,想著無論結果如何,全力以赴衝就對了。 …

鄭羽軒:一個比賽,為何勝過一學期的PBL必修課?

我們學校高一時,有一門校訂必修 PBL 課 (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門要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的課,和挑戰賽很相似。但當時我和班上的同學,其實心裡都知道我們都只是交差了事的完成那課堂作業,「表演」得很好,我自己知道,我內裡卻空空如也。

但青年永續挑戰賽不同的是,參與的同學都有「想要解決問題」的決心和熱情。

挑戰賽,使我學會去拆解問題,它告訴我,如果你認為「你無事可做」那是你不夠了解問題,它也讓我了解到說故事和表現自己成果的重要,故事不是說教,可以快速地讓聽者進入情境;表現自己不是表演,是在有成果後如何如實表現出來的能力。

比賽完後,我覺得自己是很飽滿的,我敢勇敢的說:「我喜歡這樣的社會探究,從訪問、聚焦問題再到實際動作去解決問題,我覺得很有趣 !」 …

高中生看社會設計課:為何立意良善,卻有學生視為廢課?

隨著 108 課綱的施行,探究、實作、跨域、創新等議題逐漸浮上檯面。比較用心的老師們於是一起研發不同課程,從社會設計、社會議題討論、永續發展目標、AI 導入,老師們希望學生有實際收穫,小至觀點闡述、大至主題企劃,成為了現代高中生的(被荼毒的)生活之一。

「這個課真的很廢欸,為什麼我要了解這些?」 「老師總是打槍我們的看法,不是說要創新?」 「感覺不問清楚的話,老師也不會說,這也不是老師的專業。」 「這些感覺都是需要時間去發掘的,課堂上的時間根本不夠。」

為什麼,立意良善的議題導入課程,會造成實際感受的落差?有什麼方法能達成背後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