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
如果有一個為期 半年的人才訓練營
由十堂問題解決工作坊 培養思考架構
以及五堂企劃邏輯課教你 分析與表達
還有業師帶你 做專題、實際行動
會是什麼樣的學習場域?
學員體驗
student
experience
賴澤霖
問題解決班 第二期
台大國企大二、Impact Hub Taipei/品牌服務實習生
這門課我覺得最大的價值在於連結過往已知並成為架構性的知識,過去自己知道學習三角、知道要問對問題、知道要拆解問題,但卻不知道要如何組合在一起,這堂課卻把這些東西串在一起,並且透過專題和各種作業演練加深印象。這些思考習慣可以應用在我的實習、社團事務與自己的生活上。
張朝宣
問題解決班 第二期
政大企管大一、思辨咖啡館/共同發起人
我過去其實不太會拆解問題,即便知道要拆,但是根本毫無頭緒,這堂課實際帶著我們一步一步地操作,也讓我們熟悉這套解決問題的工具。我曾看過很多工具書或方法論,但是一直都沒有系統性地將這些知識整合,這堂課教會我兩件重要的事情「如何科學化學習」、「如何有條理地解決問題」。
許云澤
問題解決班 第二期
高三特選上清大拾穗計畫、高中生資訊網/創辦人
這堂課是我目前有史以來參與度最高的一堂課,最有吸引力的就是它能在課程中帶出一個問題解決的完整流程架構。過去我也有自己的方法,但卻無法架構性的理解,我是怎麼分析、拆解問題,只能倚靠直覺來解決問題。但現在,我可以更清楚自己是如何分析、透過什麼原理來分析。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化抽象為具體,化直覺為架構」。
何懿哲
問題解決班 第二期
自學生特選上東華大學縱谷書院、《因為我們年輕》小誌/創辦人
這是一門很著重在「討論」的課程,經由學員和引導師之間的對話和激盪,和每週讀本的預習與課後的反思去學習,我在這堂課中獲得好多超過自己想像的啟發,不管是在如何 #問對問題、如何解決團隊問題、如何去觀察這個世界的各種 #湧現,甚至是與課堂同學之間的交流、輸出與輸入的過程、C9跟校友專題討論都是一種學習。這堂課讓我與理想中的自己又靠近了一步。
李育庭
問題解決班 第二期
屏科大養殖系大四、一秀社區發展協會/工作人員
我記得一開始還有點緊張,怕自己作業做不好或課堂應變能力不好、會不會影響到別人,但其實上課期間小羊對於我們的回答不會批評或糾正錯誤,會先聽完我們的描述、再慢慢引導,我覺得這十週沒有所謂老師和學生,就是彼此互相學習,課後也有足夠的討論時間,偶爾小羊也會分享人生經歷,整體來說是一門很有趣的課。
李治霖
問題解決班 第二期
成大大二、設計思考工作坊/助教
我非常喜歡這樣的學習模式。主動式課堂鼓勵多發言和建設性衝突、交流想法,這是我很欣賞與享受的,尤其是在線上上課,如果發言越積極就會讓越多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也能夠知道更多人的故事。最有收穫的是有人質疑我的想法,更像是要我講清楚並點出不合理的地方,大家都清楚這是對事不對人、都想更好地解決問題。
陳禹甄
問題解決班 第二期
高三自學生特選上東海中文
以往每個知識或概念都是由老師講述或是課本定義,然而主動式學習是讓大家先做課前閱讀認識每個素養,經由課前作業先操作一次,再帶到課堂上以討論與更多實作的方式釐清每個素養的邏輯與使用場景,十一週的課下來我完全沒忘記任何一個學過的素養,而每個素養可以不斷使用、排列組合、持續迭代。以往我做中學的經驗僅限於技藝學習,沒想到能和老師、同學藉由不斷的討論,並將所學應用到各種案例,達成學習移轉,甚至感覺自己參與了課堂的共創。
劉杰宥
問題解決班 第二期
北大經濟大二 / 斯多葛主義奉行者
我覺得這堂課最有收穫的地方還有同學的部分,因為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學校、有著不同的背景,因此能激盪出許多想法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主動式學習課堂更能夠讓我們以自發性的方式學習,而不是被逼著學,我喜歡這種氛圍,大家都一起為了一堂不是考試的課一同學習、一起遇見更高版本的自己。
黃芷洵
問題解決班 第一期
成大外文大四、資料工程師
過往學習歷程大多是以「輸入」為主,看似學了很多但實質能力的提升卻無法體現,而長久累積的既知感造成思考漸趨僵化,促使我投入這堂兼顧「大量輸入」進而「輸出應用」的課程。這堂課帶給我一套能結構性具體表達自己思維和邏輯的工具,使我看見自己長期以來的思考盲點,以及培養跳脫框架、重新定義問題的能力。
陳怡霓
問題解決班 第一期
成大不分系大四、為臺灣而教(TFT)/企劃實習生
這門課讓我多了一套工具來幫助自己釐清問題,雖然不會按照架構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思考,但已經內化成一種慣性或觀念可以自然地處理問題。最喜歡的部分是學習湧現和複雜性的概念,因為是以前沒聽過、卻也是很容易理解、想像、感受的重要觀念,幫助我更宏觀地看待問題、運用時事與力量,也更能理解問題的解決與否並不能完全掌握在一人手中、成為一人的責任。
林詩彧
問題解決班 第一期
成大環工大三
這門課讓我出乎意料的是不只是在學一套架構,還有看世界的方式,將自己和世界、身邊的人拉近。這的確是不輕鬆的課,像我一樣沒有接觸過類似概念,就會需要花多一些時間去看,但老師跟同學都很認真,為了讓自己在這段時間理解,就會很樂意多看幾次,上課的時候也會透過大量討論和案例更加了解概念。這堂課最真珍貴的部分除了整個架構,還有老師和同學,絕對是我在大學最印象深刻的課程之一。
劉力揚
問題解決班 第一期
成大心理大四、英國巴斯大學人資所
在大學最後一年修到小羊開的問題解決班程,這門課的收穫讓我覺得,為什麼我不是早一點就學到!小羊非常瞭解大學學生的想法與疑惑,不只在課堂中精準的傳達課程的內容,更跳脫了「老師」的框架,讓教室內的所有人都有發聲的機會、表達想法的權利,反倒更像是「引導者」的角色,傾聽並幫助我們釐清自己的觀點,使每堂課都沈浸在多元想法的自由空間。這堂課中也讓我發現,我們並不缺乏問題的解決能力,而是缺乏對的觀點、對的工具,等你自己來發掘!
葉雅方
問題解決班 第一期
成大會計大三、KPMG審計與確信服務部/實習生
這是一堂和傳統課程很不一樣的課,在這裡你可以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很高興自己有選擇來上這堂課!它教導我更有架構地、有系統地看待和解決生活中的複雜問題,並透過與同學討論,看見更多自己從沒想過的觀點,增加看一件事情的廣度,加上老師的問答都是用引導的方式,協助我們看見自己的盲點,我覺得這種教法很讚!雖然每次上完課都很累,且課堂內容需要好好反思,但我覺得這是一堂非常有收穫的課!
童楷傑
問題解決班 第一期
成大光電大二
是一堂「有氧運動」課程,高強度的課前作業,讓我們提早就進入狀態。加上老師不斷提出問題,讓我們一直維持在高心律的狀態,是一堂極度訓練腦袋思考耐力運動強度的課程。背後所教授的東西是一個很實用的概念,若是常常用的話,可以在我們解決事情前提供不同的流程與思考角度去看待眼前的問題。
朱立恆
問題解決班 第零期
陽明交大百川學程大一、StarUp/執行總監
這門課最獨特的地方在它把問對問題拆解成一個個的思考習慣,就好像將問問題這個技能拆解成一個個可操作的樂高,如何使用這些樂高去解決問題,會因爲每個人的目標、想法、背景而異。這樣的設計,使得學習者不會再需要追求標準答案,也不用追求與他人一樣,甚至會因著我們不一樣的操作樂高,而有不同的學習。我很喜歡這樣素養化、個人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與方式。




















產官學推薦
recommendation
實戰班介紹
features
適合對象
target
audience
師資陣容
facilitator
課程架構
course
structure
學習旅程
learning
journey
線上開學典禮(3 hr)
C0 什麼是主動學習?
決策思考力課程(3 hr/每堂)
C1 學習的本質 | C2 如何有效學習 | C3 問對問題 | C4 拆解問題
課後作業討論(兩次)
C3後開始討論作業和解題,每週一小時,引導師和助教問答
october
十月課程 | 問題解決與專題分組
決策思考力課程(3 hr/每堂)
C5 創新思考|C6 問題解決綜合應用|C7 大歷史:湧現|C8 大歷史:複雜性|C9 專題報告
課後作業討論(兩次)
搭配C5和C6的綜合應用,每週一小時,引導師和助教問答
Coach 專題討論(四次)
C6後開始依照議題分組討論,每週半小時小組時間、隔週兩小時跨組分享
november
十一月課程 | 專題定位與企劃邏輯
決策思考力課程(3 hr/每堂)
C10 總結與應用
企劃邏輯力課程(2 hr/每堂)
C1 企劃撰寫的黃金法則|C2 如何換位思考、找到痛點|C3 什麼是企劃邏輯
Coach 專題討論(四次)
依照議題分組討論,每週半小時小組時間、隔週兩小時跨組分享
業界 Mentor 諮詢(兩次)
根據議題分領域跟Mentor諮詢,隔週一小時的經驗交流與分享
december
十二月課程 | 專題企劃與行動
企劃邏輯力課程(2 hr/每堂)
C4 企劃檢驗與效益管理|C5 專題報告和企劃實務
Coach 專題討論(四次)
依照議題分組討論,每週半小時小組時間、隔週兩小時跨組分享
業界 Mentor 諮詢(三次)
根據議題分領域跟Mentor諮詢,隔週一小時的經驗交流與分享
january
一月課程 | 實作與專題回饋
業界 Mentor 諮詢(一次)
根據議題分領域跟Mentor諮詢,隔週一小時的經驗交流與分享
Coach 專題討論(五次)
依照議題分組討論,每週半小時小組時間、隔週兩小時跨組分享
february
二月課程 | 總結與啟程
Pitch Day(暫定於台北實體舉行)
配合學員的行動和結案進度,視情況安排在二月上旬或下旬
如何報名
sign up
報名資格
15-22歲學生
包含體制內外高中到大學生
上課方式
線上直播教學
不預錄、不回放,不受地理限制
訓練時程
長達六個月
2022/9-2023/2 18:00-22:00
(主辦單位保有最終更動權)
報名費用
(7/31截止)
常見問題
FAQ
只能一起買喔!學習思考架構需要有完整的實作,才能真的學以致用;只有實作練習,卻無法先建立一套彼此對話的思考習慣,未來也很難有效的學習移轉。
學習家希望打造一個自主學習的學習場域,或許費用不低,但是跟外面一學期的補習費用、校內外的進修課程,絕對是更有價值的選擇。
核心課程和專題討論全都「線上」嗎?
是的,除了二月的「Pitch Day」規劃實體活動,所有核心課程、Coach時間、業界Mentor諮詢等都在線上進行,所以學員沒有地理和通勤時間的限制。
課程或專題討論是否「錄影」或「回放」?
「主動學習」課堂重視的是當下的即時互動和個案討論,兩門課程和專題討論都「不會」錄影,亦無法課後回放,才能專注於當下的學習。
如果有部分課程「缺席」怎麼辦?
每一堂課前後彼此都是高度關聯的,故建議排除外難出席。無「不可抗力」情況下,十堂「決策思考力」不得缺席超兩堂、五堂「企劃邏輯力」不得缺席超過一堂,否則將無法獲得完課證明。
專題引導每週只有半小時好像不太夠?
如果小組的問題很精確、先做好功課,原則上每週半小時是足夠的。若真的有需要加時,Coach一定會視情況參與後續討論。
除了核心課程外的討論和諮詢,是否強迫參加?
線上討論時間會在一週前調查大家出席意願、是否能「帶著問題來討論」,若無則可取消,但若一週前確認Booking,則視同正式課程,需要全程出席,不得缺席超過三次。
專題的真實問題哪裡來?由組織出題嗎?
專題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員自己發想,由1-3人組隊發起實際的目標和行動,同議題的組別會對到同一個Mentor,隔週可與業界Mentor進行一次諮詢和經驗分享。
關於專題實作,是否可以做預設之外的議題?
主辦單位擔心同學不知道要做什麼題目,先規劃了四大議題,也幫大家找好Mentor,希望以貧窮、移工、假訊息、教育新創為主。若有強烈意願解決其他議題也可以,但不保證一定能找到對應的Mentor。
專題實作的「預計產出」是什麼?
既然是實作,各小組要從選定議題、定義問題開始,一路到發想計畫、實際執行、檢討效益,到最後的成果發表、在Pitch Day報告。
Pitch Day的實習媒合,大概會如何運作?
除了Mentor代表的組織,也會邀請業界主管、影響力組織來看大家的成果報告。「媒合」看的是組織和學員彼此的狀態和意願,故主辦單位無法保證一定有實習。(Pitch Day目前規劃將在台北實體進行)
實戰班「完訓」後可以獲得什麼?
除了高效的學習「問題解決」和「企劃邏輯」的核心能力,以及課程和實作中累積「科學學習」、「系統思考」、「溝通表達」、「邏輯分析」、「團隊合作」等素養。還能深度了解議題、透過實際行動的side project來解決問題。
不但創造「學習歷程」、「求職履歷」差異化和加分,也同時獲得相關領域的業界人脈,當然還有「完訓證明」,以及學習家未來課程或活動的「校友優惠」資格。
如果同時有其他實習或兼職,還可以參與實戰班嗎?
課程和專題討論都會在平日晚上、以線上進行,表訂的時數是「最低標準」,除了上課還需要實作,請衡量自己時間是否可負荷和投入,才能真的把能力、人脈和成果帶走,學習成效也取決於每一位學習者,投入多少、學到多少。
半年期的時間很長,是否可以中途退出?
就算班上只有一個學員,對於引導師和Mentor都是一樣的付出,因此一旦開始上課後,就無法退出、也不會退費。若有不可抗因素,則另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