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洪一亘:如何透過體驗、反思與修正,試探自己的無限可能!

Posted on

一想到「永續」與「社會設計」,你會想到什麼?
「青年」又如何和這些關鍵字產生關聯呢?

大家好,我是一亘,一個立志持續致力各種永續議題的體制內高三生。我以「攜手深掘」隊長的身分,參與「Social Designer 2023 青年永續社會設計挑戰賽」。

抱著同樣的疑惑,我毅然參與了挑戰賽。四個月以來,透過與他人的交流與互動,與專題的思考與實作,我更加認識了自己、他人與世界。

動機:為什麼想開始做?

我相信:熱忱有了,行動跟上,價值就能自然湧現。

高一,透過課程「你拿幸運做什麼?從實踐過程培養領導力」認識「教育不平等」議題。高二,透過參與偏鄉服務隊「附藍服務營」體驗並瞭解改善議題的解方之一。

培養熱忱後,行動跟上的第一步是「找到夥伴」。本次專題的兩位夥伴來自普台私中、板橋高中,曾和我一同透過辦理陪跑營以助中學生自我精進

「如何促進高中生增進對於教育不平等議題的認知?」

以此為核心,我展開四個月的旅程,收穫以下三點收穫:

最缺乏的能力【專案管理】

一、從頭到尾都很趕

首先是「剪輯」:我發現自己並不如預期中擅長影音剪輯,使我們在截止日期那天才上傳了影音作品。後來,為了重新剪輯三分鐘的影片,我不得不熬夜數天,打亂了作息,導致白天精神不濟、效率極低、無法如期完成進度。

再者是「訪談」:一方面,因為訪談期間與段考準備期重疊,要找齊願意受訪的 15 位高中生變得極為困難。另一方面,因為我們對問卷、訪談和議題分析的不熟悉,每次的討論與修正都讓我們發現更多的問題,導致進度一再落後。

最後是「活動」:所有事都被拖延到了最後一周才倉促完成。例如:為了確保高中生能理解「專題講座」的內容,我不斷調整圖表、文字雲、金句與文獻的搭配。為了讓夥伴能理解「交流分享」的形式,我重寫了企劃書的第四版。

二、如果可以重來,我能如何優化?

或許可透過 MECE(相互獨立,完全窮盡)、WBS(工作分解結構)、甘特圖等概念,詳細盤點每個任務所包含的子任務,並確保管理好「人、事、時」三要素。

對我來說,「專案管理」確實是個困難的領域。然而,這次的經驗讓我意識到,許多事若能有充分地規劃、追蹤與修正,便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風險。其中,我尤其深受「品牌行銷」這個案例啟發,而這能帶出以下的反思:

最致命的錯誤【品牌經營】

一、危機:無人參與活動

「十人參與的活動目標,最終可能只有五人到場。」

我頓時手足無措:明明一個活動最重要的是「有人參與」,但為什麼自己沒能事先充分管理風險?這種無法預見的突發情況使我感到懊悔、自責而捶胸頓足……。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原本希望每周發布一則貼文。然而,我們未曾實現過這個目標(高中生可以和教育不平等議題建立連結)使我們損失了原先可以接觸到的目標對象(願意瞭解議題資訊而缺乏積極行動的高中生)。

二、如果可以重來,我能如何優化?

我會希望自己能夠透過持續輸出、深入而廣泛的接觸不同議題,以滿足:

  • 建構對 17 項 SDGs(永續發展目標)、19 項議題的理解,累積專業知識的同時也促進他人對於議題的認知。
  • 將品牌經營作為品牌行銷的基礎,透過平時的積極交流與互動,建立與和目標對象的信任關係。
  • 將品牌經營作為對外關係的重要窗口,增加與致力於不同議題的合作夥伴建立聯繫的契機。

然而,即使我們經常在會議上討論並達成像這樣的共識,但為什麼這些共識最終往往無法有效實施呢?這也帶出以下對於「團隊合作」的一些反思。

最深刻的挫折【團隊合作】

一、複雜的挑戰

我從與夥伴的互動中發現,最複雜的問題往往源於「人際關係」。

  • 為什麼有些應該完成的任務最終未能如期完成?
  • 為什麼大家無法做好會前準備再來開會?
  • 為什麼和夥伴約討論、會議等時間總是這麼困難?

起初,我對於這些問題感到困惑,但我又怕「傷和氣」而不敢及時提出。我發現,自己只能在情緒受到影響時,自行處理完情感,然後用淡然的口氣提醒夥伴。

然而,當我重整旗鼓後,我卻再次見證了夥伴們的行動與我的期望之間的差距。這讓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失望,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之中。

「攜手深掘」團隊三位成員

某次會議,我毫不保留地「攤牌」,而夥伴的應對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 我是否對夥伴缺乏足夠信任?儘管我瞭解合作的重要性,但有時我仍會不自覺地嘗試獨自完成工作,因而埋沒夥伴可能展現的亮點。
  • 我是否過度執著任務的形式?當我面對夥伴即時提出的建議時,心理上有時會因為這些建議可能「打破原有的秩序」而感到排斥。
  • 我是否對夥伴投射不合理的期待?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可能會認為夥伴的表現不夠積極,但實際上我們從未確定過合作的共識。

二、如果可以重來,我能如何優化?

如何建立清晰的溝通、明確的期望與合作模式呢?

或許,我會在第一次會議上,嘗試讓彼此把以下事項說清楚:

  • 當無法如期完成任務時,該如何處理?
  • 每個人對於這項任務能投入的時間和心力是多少?
  • 我們理想中的會議進行方式是什麼?

若能在初期階段就確立「清晰的溝通、明確的期望與合作模式」,我認為,我們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解和衝突。

若能對彼此能夠負擔任務量有基礎的瞭解,進而彼此抱有合理的期待、分擔適量的責任,夥伴們也能在需要時理解並支持彼此的決策。

對照當初的目的,我收穫哪些成長?

在釐清下一步之前,不妨先反躬自省,真摯而深刻的面對當初設下的目標:

一、是否增進致力改善永續議題的能力?

我擁有了能深刻學習的情境,使我「由問問題而想解方、由企劃而實作」:

  • 提問思考與溝通表達:在培力坊、開幕式、複賽、決賽等活動中,我透過積極參與提問鍛鍊敏捷思考和精準提問的能力,並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中刻意練習溝通表達能力。此外,我也思考如何將這些交流的所獲應用於我們的企劃。
  • 問對問題與團隊合作:在企劃階段,我們進行了深入而頻繁的討論,從零到一地構建了問卷、訪談、問題分析等。這讓我學會了如何解決複雜問題並與夥伴協同合作,逐步達成共識。

二、是否培養恆毅力與成長型思維?

本次挑戰賽中絕大多數的環節,帶給我不曾體驗過的感受與啟發。包含:

  • 壓力調適與回饋修正:因應在團隊、時間、專案等方面管理的不足,我們變的分秒必爭、精神極度緊繃的狀態。不過,透過深刻而頻繁的覺察自己於各方面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並透過敏捷的回饋與修正,便能持續優化。
  • 克服障礙與突破極限:我數度克服內向怕生的本性,兩天跑完二十個班、高聲呼籲學生填寫。也為了在一周內完成專題講座、交流分享、影音剪輯等任務,我經歷了身體和心靈的極限,也從中學習適用自己的積極應對策略。

總結

終於,在漫長的四個月挑戰歷程後,我們走到了總決賽的舞台,並驚喜地獲得第三名。此時我心中湧現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或許就是所謂的「感動」吧!?

「攜手深掘」最後獲得全國高中職組第三名!

在這段歷程中,我更為珍惜每一次與團隊成員的交流和討論。透過一步一腳印的走過問卷、訪談、撰寫,小而美的企劃逐漸從模糊的輪廓中浮現;透過持續的設計、反思和討論,深而廣的活動成效才得以於活動當天順利的湧現。

然而,這段歷程也讓我深刻理解到了失敗的重要性

失敗固然是老生常談,然而正是在專案管理、行銷宣傳和團隊經營等方面遭遇的挫折,搭配刻意練習、即時回饋、微小修正,以及每個環節之間的反思,才使我能夠獲得如此深刻的成長。

最令我感動的,更是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支持我們的過程。無論是提供場地、參與分享、提供協助,還是主辦、承辦、合辦、協辦的等方,每個人的貢獻一同協助我們實現目標:促進高中生對教育不平等的認知。

無論結果如何,這段經歷都將成為我人生中難以磨滅的一頁。儘管面臨挑戰,我仍盡可能的保持著初衷,嘗試將每一次失敗都視為一次成長的機會。

期許看到這裡的你,能夠抓住心中對社會設計、創新求變的火花,和我們一起:

Social Designer, design our future!

看更多:青年永續社會設計挑戰賽 總決賽影音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