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林永涵:成績、年紀都不是問題,做就對了!

Posted on

一、參賽初衷

成績,不是能力好的唯一證明

我叫永涵,是國中第一屆 108 課綱的學生。那時的我活在體制內、只懂得拼命讀書、準備各種比賽,希望自己在充實技能的同時,也能夠衝刺第一學府。可惜事與願違,只進入了一間還算可以看的高中。之後好幾個禮拜,我不停地問自己:「難道只能靠比賽和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嗎?

接著,我遇到了小羊開設的問題解決實戰班,遇到了好多年齡相仿,但能力和內涵都在我之上的人,包括這次挑戰賽和我並肩同行的兩位夥伴。後來,我們三個協力舉辦 OGSM 陪跑營,幫助高中生精進自我,也因為這次教育議題的實作,我對於教育議題產生了興趣,也決定和其他兩位夥伴以「攜手深掘」之名參加挑戰賽,在拓展眼界的同時精進自我,證明能力好壞不只看成績,也看解決問題的能力。

年紀不是問題,做就對了!

老實說,在參加今年新北市青年局主辦的青年永續社會設計挑戰賽前,我也曾經猶豫過:年紀只有十五歲的我,真的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嗎?我的能力真的已經足夠了嗎?

但是,後來的我認識許多與我年齡相仿,卻早已做出行動的高中生,包括獲得總統教育獎、開設學業討論群獲得廣大迴響的宛軒,以及經營社群有成、勇於挑戰自我的米拉,他們都讓我重拾信心,也讓我相信:年紀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展現行動力,去做就對了!

二、成長與省思

從初賽開始的匆忙,我學會妥善分配時間

從初賽的企劃書撰寫,一直到複賽實作環節,我們團隊一直處於趕趕趕的狀態,不僅在初賽時,趕在截止前三分鐘才匆匆上傳企劃書;面對複賽實作環節,我們也是從決定辦營隊,改成先做活動測試,好應對不到一個禮拜後的提報;就連最後的決賽環節,也因為太過匆忙、來不及校對,導致主辦方收到兩封不一樣品質的成果郵件…。

現在想起來,團隊中的每個人在初賽、複賽結束後,都經歷了一段「放鬆期」。期間,我們讀書的讀書、做報告的做報告,直到截止前兩到三週才驀然醒悟,開始匆匆地動工。這和國中剛考完段考的我十分相似,只想著再給自己多一點時間調適壓力,卻沒想到下一次的段考又接踵而至,根本來不及準備,最後的結果也可想而知。

如果再給挑戰賽以及國中時的我一次機會,我會利用日曆排定行程,提醒自己時間正一天天地流逝,沒有讓我完全放鬆的機會。如此一來,就不會產生時間不夠、行程緊湊的問題,就算時程被打亂,也還有轉圜的餘地,不至於如此匆忙。

對於團隊角色的迷惘 –我真的是合格的隊員嗎?

從初賽海選的影音製作,一直到複賽的計畫實踐,我一直沒有很積極的參與在每一次的討論中,那時的我終究逃不開自己的「自卑心」,認為其他兩位學長姊的的提議已然是最佳解。所以,那時的我經常拿課業繁忙作為藉口,試圖逃避這個讓我自卑的環境,有時甚至會認為只有其他兩位夥伴就已足夠,不需要有我的存在…。

回頭看那時的我,因為無法定位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而感到迷惘,同時卻也讓我忽略了自己在團隊中最為寶貴的特質:「活躍團隊氣氛」。我總忘記,在每一次團隊氣氛低迷時,鼓舞夥伴、試圖提出解方,讓會議繼續下去的人是我。

如果再重來一次,我會試著積極的提出意見,在幫助團隊腦力激盪的同時精進自我,將問題解決應用於實作中。

最致命的缺點:自卑心氾濫

不管是在參賽前在學校裡,或是決定參賽後緊湊的會議中,我都很常感到自卑,覺得自己不如人。因此,就算我有腦中有各式各樣新奇的想法,夥伴也無法得知,因為那時的我認為:「如此拙劣的想法就不要提出來了吧,免得讓夥伴看笑話、拖累團隊進度。」

賽後,我想起當時自己的自卑、不敢開口,才驚覺:「自己早已錯失許多可以『試錯』的機會,不管是在討論訪談細節,或是在發表自己對於實踐辦法的意見,我都曾有過想法,但都以覺得自己的點子太過拙劣、不敢發表而收場。」

如果重來一次,我希望不管自己的意見是好是壞,都勇敢地向團隊提出,一方面可以為團隊提供另一種選擇,或是另一種思考的角度,一方面也可以在被駁回的同時,學習夥伴的思考方式,在下一次可以更為明確的提供意見,幫助團隊。

「攜手深掘」團隊提報合照

三、賽後收穫

四個月和團隊的相處,我學會協調自己的時間

在比賽的四個月裡,「攜手深掘」開過大大小小幾十次會議,而這幾次會議的時間、目的,都由另一位夥伴操辦。在會議中,我看著他無意間點出的 Google 日曆,上面滿滿的都是行程;每一次會議前,都是他主動提起開會,並且積極地邀請我們填寫空閒時間,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會議。

從他身上,我不僅學到要對自己在做的事情保持熱情,還學到如何協調自己的時間。他不僅知道自己的第一要務是挑戰賽,他也懂得將事情排先後次序,並且從不拖延,而這些,都是我所缺乏的能力。因此,比賽開始兩個月後,我開始積極地使用日曆排行程,雖然生疏,但是它讓我學會如何規劃時間,並且讓學業和挑戰賽互不衝突,都能順利的完成。

在比賽的過程中,我學到更多比學業有價值的事情

這次挑戰賽不僅讓我學會如何實作,也讓我有機會和議題組織以及許多充滿想法的學生交流,以精進自我。

例如在開幕式時,透過五大議題組織的小講座、講座後學習家和組織間的對談、以及參與與會者的交談,我學會傾聽他人的想法,並在返家後,將所學內化為己用;更不用說在決賽: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強強對決,讓我從決賽提報中,學到其他團隊發想企劃的模式,以及遇到瓶頸時,利用既有工具和模板解決問題的處理方式更是讓我驚嘆連連。

不僅如此,我原以為這場比賽只會有寥寥幾隊參加,卻驚訝的發現:有將近1200隊高中生和大學生,在學業繁忙之餘參加挑戰賽,試圖解決社會議題。在我從前的認知中,學生從來都是透過努力學習、考試,來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

但在這場挑戰賽中,我參加挑戰賽的初衷已了:學生真的不一定要靠成績、學歷,才能證明自己有多厲害;相反地,證明自己也有很多種方式,參加挑戰賽固然不能得到實際的分數和學歷,但它卻讓我學會許多比學業更有價值的事情,像是企畫書撰寫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等,我也成功地透過這種方式,證明自己擁有許多軟實力。

闖過一關又一關,我學會應用知識的重要性

經過徵件、初賽、複賽的篩選,「攜手深掘」成功地闖入決賽,並獲得第三名的佳績,雖說過程十分艱辛,但我也學會將已學會的「理論」應用於「現實」的重要性。

比如初賽,若沒有問題解決架構以及企劃邏輯力的應用,我們根本不可能完整地擬出一份令組織滿意的企畫書;複賽實作環節,若沒有對最小MVP的掌握,我們也不可能在最沒有時間的時刻,完成最重要的環節:測試活動可行性,順利通過提報。

不只從團隊中,我在辦實體營隊中也深刻體會「應用」的重要性。主持營隊前,原先以為自己看過許多如何「主持」、「表達」的書籍、擁有強大台風就已經足夠應對一切突發狀況,卻在真正遇到冷場時手足無措,只能尷尬地圓場,甚至在營隊進行破冰反思時,說出「我知道這個問題很白癡」這種無厘頭的話,讓現場氣氛達到冰點。

事後進行反思,我發現我缺少的正是「應用」能力,空有理論而缺乏經驗,是實作時最致命的缺點。因此賽後,我會積極運用所學,避免紙上談兵,如此實作時也能在運用理論的同時,利用經驗避開致命錯誤。

四、總結

經過這四個月,我想說…

最終,辛苦又漫長的四個月後,「攜手深掘」走上總決賽的舞台,向觀眾以及組織呈現我們實作的成果,並獲得了高中組第三名的佳績。

「攜手深掘」最後獲得全國高中職組第三名!

說實話,看到這個結果,我十分感動。畢竟這四個月,團隊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包含一度請不到講師,只能夥伴自己扛下;也面臨營隊人數不如預期,最終只能臨時邀請,勉強達到標準人數。一度以為要錯失門票時,主辦方發來的晉級郵件,總能令我重拾希望和信心,繼續前行。

最感謝的還是「攜手深掘」的兩位夥伴。從徵件開始,我們一起討論如何呈現我們團隊的特色和從前的成果;初賽、複賽時,我們一起從零開始,理解議題組織拋出的問題,並逐字地撰寫、優化企畫書,並在晉級後,透過彼此的回饋優化原先計畫,以此排定時程、分配工作;決賽前,我們互相打氣,聚在一起複習不知念過多少遍的稿子…。四個月前,我一直習慣單打獨鬥、一個人扛下所有任務;但現在的我,經過與夥伴的共同歷練後發覺: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很強大,但團隊的力量是無限的!

這場挑戰賽,輸贏為其次,過程中的收穫才是比賽的主軸,除了從團隊實作的過程,也從與其他參賽者的交流中獲得。無論結果如何,這場比賽都會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在每一次的挑戰與挫折中,我都儘可能時時保持自己來到比賽的初衷,將每一次的失敗,都當作自己成長的契機。

看到這裡的你,是否燃起了社會設計與解決問題的熱情呢?那就和我們一起:

Social Designer, design our future!

看更多:青年永續社會設計挑戰賽 總決賽影音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