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自己過去也有讀過幾本跟「自我探索」相關的書,和跟「職涯諮詢師」學習怎麼透過卡牌進行職涯諮詢,基於好奇不同的職涯諮詢師諮詢上有什麼差異,以及想瞭解亦知引導師選擇職涯的心法,因此參加了這場工作坊(也是學習家校友聚會)。接下來我將透過這篇文章跟你分享我發現在工作坊之中 3 個最有共鳴的點以及延伸思考。
在參加工作坊之前,我對「價值觀」的認識是它是在我們心中進行生涯選擇的準則,不過我並沒有想到會有種工具可以濃縮大部分的價值觀,實際用項目和評分的方式較嚴謹的進行決策,甚至能夠用來幫助我們發現過去沒有意識到、但在決策時其實會在意的項目。
也因此我想要先從這個工具 —「生涯決策平衡單」開始分享這次的收穫~
1. 使用生涯決策平衡單也是價值觀的探索?
生涯決策平衡單是什麼?
在這次的工作坊中于亦知引導師有提供我們一個叫做生涯決策平衡單的工具,幫助我們在對職涯選項猶豫不決時能做出有根據的路線選擇,使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三個步驟
- 寫下主觀加權值:依照對每個項目重視程度給出加權值的分數,寫在下圖左邊第一欄的位置
- 寫下方案的原始分數:將兩個猶豫不決的方案根據每個評估項目寫下客觀評分
- 方案總分統計:將客觀分數和加權值分數相乘,比較總分做出決策
如果是我,會怎麼活用生涯決策平衡單?
不知道看到這裡的你有沒有發現,其實每一個評分的項目背後都暗藏著一條「價值觀」,當你選擇要給哪個項目比較多加權值分數的時候,不妨先問問自己背後的原因。
舉例來說,假設你在生涯平衡單中的第七項「管理和升遷機會多」給了滿分的加權值分數,不妨可以思考看看自己為什麼給出這麼高的分數,是因為想要薪資成長提升生活品質嗎?還是是渴望升遷後擁有地位的成就感?抑或是希望在升遷之後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這三個原因背後適合的生涯決策可能都不一樣,這也是我過去練習幫別人職涯諮詢時很常運用的一個技巧,透過「為什麼」很可能可以幫助你自己更深入的理解在表層的評分項目之下,底層你的內在重視什麼?未來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進而能夠真正活用生涯決策平衡單這個工具,在有分數的輔助下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職涯選擇。
找到了價值觀,然後呢?
前面提到了運用「價值觀」來作為工作的決策,不過其實在生涯諮詢時,比起找到價值觀,更重要的是下一步「怎麼做出一些小計畫」。
舉例來說,我在六月中進行的一次價值觀探索發現自己比起以前更重視健康的身心靈,這個時候我就開始研究提升睡眠品質的方法、實驗做什麼樣的睡前活動可以讓我睡得更好,以及在心靈方面透過閱讀《更快樂的選擇》和實際調整和朋友聚餐的頻率讓自己整體的生活幸福感提升。
生活中的「小行動」才能定義你是什麼樣的人
職涯選擇看似有很大的影響,但其實這些小計畫帶來的小行動才能一步步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也能檢視現在的你,面對重視的價值觀願意付出多少行動實踐。
跟你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跟這邊提到的概念也有點相似:
2. 此時此刻的「最佳解」不代表「最正解」
在這次的職涯工作坊中另一個我很有共鳴的概念是在找工作的時候,此時此刻的「最佳解」 不代表是「最正解」。當時有蠻多人分享自己的例子,而我自己也很認同這樣的概念。
以我自己為例,我高三下時想當「管理顧問」,今年年初時覺得成為「自由接案工作者」好像不錯,而後來我的職涯目標又有所調整,每個階段對職涯都有不同的想像。
過去我有時候也會執著在現在的選項是不是最完美的,例如有一陣子我一直想要做跟「數位工具」相關的專案,不過後來我發現做「實習」的題目好像也不錯,雖然它不一定是我未來職涯發展的選項,不過在這個專案中我確實從八月初帶領團隊到現在在過程中有各種跟組織相關的學習。
透過這次工作坊結合自己經驗的反思,我發現或許這個選項並不一定是最正解,不過對於現階段想累積這部分能力的我來說也許算是不錯的解法,可以先從這個開始累積能力,不一定要執著在自己認為最完美但執行難度大很多的選項。
3. 專才 vs. 通才
這是在工作坊最後一個很有趣的小組討論題目,在我們這組一開始的討論蠻糾結在怎麼樣定義一個人是「專才」,擁有足夠的專業,是跟同年齡的人比嗎?還是應該以業界作為標準?如果有人懂很多領域,也有許多領域很專精,這樣他算是通才還是專才?
不過後來我們的討論漸漸轉向「重點好像不在他是否是專才,而是在於他能不能結合過往的知識解決問題?」如果他能在面對未知難題時連結各個領域所學,發揮出 1+1>2 的力量想出可行解方,那他就是可以解決問題的通才;反之如果不能連結,用單一領域的知識也沒有辦法處理問題的話,那也只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專才。
總結 – 活出有故事、有靈魂的自己
這句話是我在工作坊之中很喜歡的一段,我也想拿這句話來作為整篇文章的結尾。
要成為專才和通才或許值得思考,不過更重要的是以解決問題這個大目標來說我們需要點的是哪些技能點。
對應到這句話,累積足夠的能力很重要,很大程度決定你能不能實踐想要的生活&找到理想工作。不過做人的態度、重視的價值觀,和持續為了活出健康自己採取的行動,才會讓我們不只是有能力的空殼,而能真真實實活出有故事、有靈魂的自己。
相關文章:
–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