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選系/職涯開箱系列:學習家小羊(化學系、MBA)

Posted on

前言:「創作者職涯開箱系列」發想於許多高中生面臨選系的當下,只能上網找資料、IOH 影片、參加科系博覽會,去問大沒幾屆的學長姐或大學生。

學習家認為,關於「選系」值得大家看得更長期,不應僅止於大學修什麼課、畢業後有什麼出路,而是應該對「職涯」和「人生」有更多想像。因此在 2022 年一月透過「書面訪問」的方式,串連多位就讀不同科系、擁有不同職涯經歷的創作者,一起來「開箱」當年的選系經驗、進入職場後回頭思考的人生體悟,給廣大的學習者參考:

創作者帳號:學習家小羊(羊正鈺)

學歷(科系):私立中原大學化學系、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現職(企業與職位):關鍵評論網 前新聞主編、成功大學 前數位媒體經理、學習家有限公司創辦人

1. 能不能分享你選系的心路歷程?

因為好朋友去唸三類組,當年覺得文組都是用背的有點無聊。

高二高三的時候補習班老師推薦高科技業,股票分紅很高,像是材料、生科等。另外補充,當年二類組前三志願是台大電機系、物理系、材料系,而我自己比較喜歡物理多過於化學,因為物理比較需要理解、化學有很多要背的。

後來去查各大學科系必修,化學系通常大一還有普通物理、物理系不見得有普通化學,我以為上大學還有機會體驗和轉換,所以當年都填材料和化學系為主⋯⋯

2. 實際去唸某科系的體驗和學習?

實際去念了化學系後,發現學習的內容難度比高中高很多,一方面課業比較重,另一方面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

此外,理工科每學期都有好幾堂實驗課,大家實驗前都要花一小時「抄」預報,然後實驗再照著步驟做,做完才能下課,大多時間我都覺得很無聊,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要花時間做這些原本就知道結果的實驗。

所以說化學系本科的「知識」基本上沒有我喜歡的部份,也不知為何而學,大二升大三暑假都要要去實驗室做專題:跟著碩班學長姐的工作和作息,每天就是在實驗室下反應,等待的時間就在休息室玩電動,我更認清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或生活。

如果要說本科學到什麼,可能有一點理工科的邏輯思維,但關鍵其實是反向地幫我認清自己「不喜歡什麼」。

3. 大學到工作前,嘗試過哪些學習管道?

大學對我來說的學習,可能就是第一次外宿,一開始玩瘋了,大一上讀到差一學分被二一,後來意識到要掌握自己的時間,到延畢考研究所那一年才真的懂得有自制力的時間管理和學習。

大學期間我同時也是系籃隊長,要學會組織團隊、不同屆的學長和學弟、每個隊員對於參加球隊的期待、上場的期待都不同,尤其是在球隊戰績不好的時候,更要懂得要維繫向心力,這些管理與領導的過程對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學習。

真正開啟我學習動機的,是自己跑去商學院修了經濟學,探討關於「人的選擇和互動」比化學系的元素化學反應有趣多了!以上兩個經歷都是讓我下定決定要轉考商管研究所(MBA)的原因。

考上 MBA 之後,我當過班代、大型活動總召,參加過多次大型商業個案競賽,在web 2.0剛興起時跟同學創辦網站,這個網站從發想、經營、自己寫稿、到處請教學長姐、跨校邀稿都是我們自己搞定,畢業後為了傳承給學弟妹還得選才帶人、建立制度、交接工作和能力,網站一路營運了十年才熄燈。

轉考研究所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是不用被綁在理工科系那些對我來說很無聊的必選修,但其實等我考上管院後,MBA的必選修依然無法讓我滿意,教學的方式還是制式的講授為主,所以我大多是靠「做中學」的方式累積能力。

4. 畢業前對工作的想像是什麼?

MBA 時期我曾做過三份實習,第一次是因為喜歡文字,所以去雜誌社編輯部;第二次是喜歡辦活動所以爭取到奧美公關;退伍後到去非洲當志工前的期間,因為對創業有興趣,也曾到學長的公司工讀。

以上的過程都讓我不斷對於「喜歡做什麼」和「把這個什麼變成工作」去體驗和感受,當這些變成工作後的生活是不是我要的?

退伍後還沒找到答案的我,選擇去非洲擔任一年國際志工,2012-2013 在肯亞的特教學校服務近一年、同時也是國內很多社會事件的一年(苗栗大埔事件、反媒體壟斷、清大學生拿鞋子丟教育部長⋯⋯)。

這一年離開台灣的反思,讓我重新釐清,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能夠幫助台灣更好的。所以回國後我開始找媒體的工作,因為我覺得大家都在罵媒體,但是站在外面罵是沒有用的,我選擇加入媒體試著改變它,或是創造新的可能性,這也是我會選擇加入當時只有四個人的關鍵評論網的主因。

5. 能獲得第一份工作的原因?

我認為當時有機會加入關鍵有幾個原因:

第一,我夠積極,原本就是站上專欄作者的我,自薦應徵原本沒有的職缺,而且願意接受一開始每週五天去三天,一個月只有 18 K 的 offer。

第二,雖然並非新聞系本科生、也沒有相關工作經驗,但我過去曾經創辦過網站,有經營網站、邀稿和編輯的經驗,自己也有一定的文字能力和作品。

第三,新創公司需要做的事情比較雜,我剛好擁有跨域的背景,國際視野、管理領導、行銷、社群、文字報導我都懂一些、有相關的經驗,對不確定性的接受度又高、學習速度也快。

6. 第一份工作跟自己想像中的差距?

如果以關鍵評論網編輯來說,就是每天要關注國內外的重要議題,在很短的時間內去理解、整理成讀者看得懂、有價值的內容,需要不斷地去思考這些議題可以從哪些立場、角度來討論,怎麼報導、找什麼人來分析對讀者來說是有價值的?

優點就是可以跟上最新的時事,可以為自己在乎的議題發聲;在過程中也會學到很多自己原本不知道的議題、論述或專業知識,還能認識各領域的朋友。

但缺點就是很難有完全「休息」的時候,因為社會議題是一直都在發生的,台灣休息了也不表示不同時區的其他國家沒發生事情,工作和生活不容易區隔。

再加上大部分的議題都有「時效性」,所以要兼顧時間和品質,幾乎所有的工作都要在時間內完成自己覺得最滿意的狀態。

工作壓力第一年因為是非本科,很多要學習、努立想趕快上手、轉正職比較有壓力,但也因為做的是自己有熱情的事情,第一年幾乎沒休假、沒跟朋友出去吃過飯,我依然甘之如飴。

第二年起的壓力就比較屬於職涯不同階段的「自我期許」,例如希望可以為讀者創造價值、能夠真的做出不一樣的報導甚至得獎,期待這些重要議題真的可以因為報導而有所改變,希望自己帶的團隊在持續成長之餘大家工作也是開心的⋯⋯。

7. 你覺得現在的工作需要什麼樣的人?

離開關鍵評論網後,為了投入教育創新,我到成大擔任了一年半的數位媒體經理,工作內容主要是協助社群媒體的經營,以及支援一些校級的大型活動行必ㄧㄝ銷宣傳,主要需要溝通協調的能力,因為大組織有很多不同部門、各種上下關係的利害關係人,以及校內教授大多沒有業界工作經驗,會需要花更多時間在協調上,試著找到彼此可以接受、完成任務的方式。

會選擇到成大,也是我離開媒體新創、啟動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後來也順利在成大開了一門「解決問題素養課」,這部分很需要跟學生溝通、去理解學習者的需求(因為要透過校內「揪課」的制度開課),同時要花很多時間去備課,把自己所知和所學轉化成教材和教案,一個演講和一門課的差別就是,後者是比較長期的,更需要重視學習成效、課堂的連貫性、以及如何在學生在過程中保持好的「學習動機」並且「學以致用」!

8. 如果不做現在的工作,會想做什麼?

離開成大後,我選擇用創業的方式來開始做教育改革(學習家有限公司),這也是我目前的理想!

因為自己的學習歷程,讓我更重視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以及有沒有學以致用的場域,我過去的理工、商管背景,讓我在業界、各產業有多元的人脈;過去的媒體經驗,也讓我任務各種深耕社會議題的組織和工作者;這幾年做教育專題報導、進教育現場工作,也讓我累積不少引導學生們的經驗。

前兩者都讓我有能力和人脈來創業、尋找合作夥伴、幫學生引進社會上各領域的資源;後者則讓我從教育、學習和人才培育為初衷和目的,而非只是為了賺錢而創業。

【系列文章】

以上文字來源 @學習家小羊 歡迎追蹤或詢問!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