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選系/職涯開箱系列:進化學院(資工系)

Posted on

前言:「創作者職涯開箱系列」發想於許多高中生面臨選系的當下,只能上網找資料、IOH 影片、參加科系博覽會,去問大沒幾屆的學長姐或大學生。

學習家認為,關於「選系」值得大家看得更長期,不應僅止於大學修什麼課、畢業後有什麼出路,而是應該對「職涯」和「人生」有更多想像。因此在 2022 年一月透過「書面訪問」的方式,串連多位就讀不同科系、擁有不同職涯經歷的創作者,一起來「開箱」當年的選系經驗、進入職場後回頭思考的人生體悟,給廣大的學習者參考:

創作者帳號:進化學院(田桑)

學歷(科系):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畢

現職:曾任 AR/VR 工程師、簡報設計講師、銷售顧問、自媒體工作者、建築業(現職)

1. 能不能分享你選系的心路歷程?

當初選二類原因有三:

1. 職業因素:單純就是希望往高薪穩定的職業走,就是希望晉升「科技新貴」的一員,對於職涯沒有其他想像。

2. 學科因素:因自身的強科是數學英文,社會與自然科相較之下,比較不排斥自然科,於是選擇往自然組走。

3. 成績因素:透過指考,基本上電機、機械、資工、資管…等二類熱門領域都有選擇,並且大多落在成大,個人對成大的環境比較嚮往。

2. 實際去唸某科系的體驗和學習?

實際念了資工系的第一感受就是:自己高三時對科系做的功課太少。

坦白說當時對資工真正學的、做的、出路完全一無所知,只有滿腦子對上大學的美好想像就去唸了。進大學才逐漸發現幾乎程式比例越來越高,身邊也不少同學是高中就有學習過基礎程式,而我則是完全的程式小白,所以前期十分痛苦,因為不少教授是預設大家原本就會寫程式。

不過中後期開始習慣程式的邏輯後,從程式的設計思維中,學習到了如何去釐清並拆解眼前的問題,並用各種方式嘗試導向好的結果(output),並且要不厭其煩地除錯(debug),讓一支程式可以越跑穩定。最後結果如果符合自己預期,成就感確實蠻大的。而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架構,也確實幫助我日後面對各種問題時,可以較為理性地剖析問題並解決。

雖然當時聽到的說法,只要數學不錯就可以唸資工,但我自己感覺不太是這樣,高中數學跟程式邏輯幾乎沒什麼相關聯,所以實際接觸資工系後雖然對於寫程式並不排斥,但我很確定我並不想作為一輩子的工作。

3. 大學到工作前,嘗試過哪些學習管道?

先講結論:大學時期我對學習想得很單純,就是努力玩+顧好課業,除了校內課程基本沒有參加任何計畫、實習、競賽,唯一一次是教授推畢業專題去參加比賽。

其實一上大學,只想「報復性玩樂」,我自己高中以前比較內向也很少參加活動,所以下決心上大學要徹底轉變城活動咖,一上大一瘋狂參加系上活動、社團、系隊、聯誼,把自己一周徹底塞滿,那時候室友常說很難看到我。

大一比較是一般理工系會接觸的基本學科,微積分、普物(資工無生物及化學相關),以及資訊領域的基礎科目:計算機概論、基礎程式設計。

初期我學習時可能因為是陌生的領域,所以覺得還算新鮮有趣,但隨著越深入資訊領域,我開始產生很多困惑,不知為何而學,而之後實際在職場上又會是什麼樣子?這個技術對社會的幫助佑是什麼?所以有段期間我變得非常排斥上課、考試,因為我想沉澱一下自己,重新檢視我到底適不適合這個產業。

大一我的成績其實都算是在中上,甚至有些非程式科目在般排前幾%,但大二開始我進入混亂期,二下也因此被二一,算是在預料之內,也有考慮過休學、轉系、轉學考…等其他道路,但一提到要轉系或轉學,第一個看的就是「系上成績」。

其實我一直覺得這個制度真的很怪,如果我在這個領域很喜歡也表現得很好,何來轉系的需求?一般應該都是跟我一樣的情況,唸該科系遇到瓶頸或發現志不在此,因此建議基本成績還是要顧,以免發生需要轉換跑道卻因成績被拖後腿的窘境。

總之最後我花了一個暑假努力調整狀態,大三上還是繼續回系上奮鬥,也把之前缺漏的努力補上,坦白說是一段非常漫長且痛苦的過程,但因為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項,就是硬著頭皮唸。

大三時的「演算法」這門課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是少數無須寫程式,而是先學習許多歷史上優秀的程式解法,並提出你自己認為的「可行解法」的課,我記得當時是輕鬆拿下班級前三的高分,也讓我意識到比起只是「寫程式」,我更擅長的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4. 畢業前對工作的想像是什麼?

先講結論,第一份工作我找的是本科系相關,一共有兩件事影響我找工作:

  1. 畢業專題
  2. 大四的系上生涯規劃課
  • 畢業專題

我們的畢業專題是必修,其實對我來說也相當重要,因為學習了將近四年的知識及理論,很難得能從無到有去打造一個項目。

雖然一般專題可以拿上一屆學長姐的延續做下去,但我們這組討論後,決定以教授給的方向坐一個原創專題,我分配到的是撰寫android的app遊戲化介面,當時還沒有特別強調app的風氣,所以透過專題的機會,讓我從無到有進入這個方向。

後來專題拿到系上前三,教授也建議我們接著報大專競賽,後來也順利獲獎,這段經歷也讓我開起一個除了科技廠外可能的方向。

  • 系上生涯規劃課

這門課是在一學期中,請各個不同的系上教授來分享可能的出路,當然包括考研究所、出國、直接就業…等,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授提到近幾年研究生的水平越來越下降,雖然都考進去,但明顯缺乏目標與動力,只是想刷個學歷方便找工作。

那位教授建議可以先工作個1-2年,更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再回頭考研究所也完全不遲,反正要唸隨時都能唸,我覺得這個建議蠻符合我當下狀況,確實我不並清楚為什麼要唸研究所,雖然周圍不少同學都有補習準備考研,但我還是決定先工作再看狀況。

5. 能獲得第一份工作的原因?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虛擬實境研發工程師,當時寶可夢還沒出來,很多人對 AR/VR 概念很模糊,而系上也幾乎沒有相關培訓,對我來說完全是陌生領域。

能拿到offer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 有獲獎專題背書

不得不說,有實際專題成果而且有獲獎這件事,對當時面試絕對是加分,比起只有成績,實際產出的成品更能說服公司我是擁有一定的能力。

  • 有通過筆試

程式人員面試,通常都跑不掉要當場做程式相關筆試,這是去面時前HR就有先提到的,公司試卷有分三張(不同語言),選一份自己有自信的即可,題目內容是公司程式的部分片段,沒有限時間也不是很難,所以順利答題後幾乎是當場就錄取。

  • 新創公司願意培訓

雖然我對 AR/VR 產業完全陌生,但因為有足夠的基礎程式能力,加上公司也清楚當時大學還沒培訓相關人才,公司很願意讓我進去從頭學習,至少在三個月適用期內上手即可。

6. 第一份工作跟自己想像中的差距?

因為是新創,所以上下班時間比一般來的晚,服裝也沒要求,自己的私服即可,雨天甚至可以穿拖鞋上班,一天工作的行程大致上是:

  • 09:30 上班(特別喜歡這點,因為我有晨跑後吃早餐的習慣,這給了我充足的時間預備。)
  • 10:00 晨會
  • 12:00 午休(有沙發可以躺,如果你不會感到害羞的話。)
  • 13:30 下午開工
  • 18:30 下班(工作進度自己有抓好,完全可以準時下班,無須看主管或同事臉色。)

我自己最喜歡的是當時辦公室的「氛圍」。

台灣公司這邊加主管不超過十人,一整個走 American Style,面對主管不需要叫職稱,所有人包括老闆都是叫暱稱,任何狀況或事情,都是以理性溝通為主,完全沒看過有人大呼小叫的場景。也有無限供應的零食櫃,上班累了隨時可以拿來吃,如果有想吃的零食,也可以主動提要幫忙採購。生日一定會買蛋糕,聖誕節或特定節日則會玩交換禮物,相當歡快,跟我想像中的爆肝工程師生活差距頗大。

不過也正因為是新創公司,所以案子常常會突然插進來,一個工程師手上可能都是兩到三個百萬級專案,撇除一開始什麼都不懂的壓力,工作上手後幾乎都是「時間上」的壓力。加上幾個月後我升了小主管,需要幫程式部門與其他部門溝通,每天早上也需要跟中國的窗口對接,所以除了自己手上案子的進度壓力,又多了跨部門跨國的「溝通」壓力。

但整體來說,公司同事都十分好溝通,個性上也都相處得來,也對手上的工作很盡責,因此雖然有壓力,但也有夥伴一起隨時cover,這也是讓我對第一份工作印象很好的主因。

7. 你覺得現在的工作需要什麼樣的人?

工作滿一年後,有天老闆突然聚集大家,提到因中國的合夥人把公司的資金捲走導致營運困難,所以他資遣了大多數員工,老闆有問我有沒有意願去台北繼續做,但我自己是對於這間公司沒什麼信心,所以也選擇跟同事一起離職。

離開第一份工作後,後來就再也沒有從事資訊工程相關的職業。

我發現我還挺喜歡直接接觸人的感覺,因為興趣所以後來唸了兩年神學院,也一邊在教會服務,同時開始嘗試大學起就很喜歡的簡報設計相關工作,自行接案並到大學、公部門或企業當簡報講師,也因為興趣到過幾所高中代韓文課,後來也有到集團從事銷售顧問的工作。

這段期間對我來說,有點像是在重新認識我自己,也趁年輕開發更多除了本科系外的可能性,直到近期創立了「進化學院」這個自媒體,開始透過圖文、演講、課程等多樣方式,希望讓跟我一樣在生涯這條路跌跌撞撞的學生們,可以「進化」出自己獨一無二的道路。

可能因為我輾轉待過不同領域,所以有發現一些各個職場都需要的共通點:

  • 基礎技能

有該領域的基礎技能,而且面試時最好有大學時期實際的成果證明,這會是每個職場的基礎石。

  • 學習能力

不管到哪裡,總會有要學習的陌生新事物,而一個良好的學習能力及態度就顯得很重要,如果無法在試用期內學習並掌握職場所需,那麼接下來可能就會面臨水土不服的情況。

  • 正向態度

同樣面對壓力,職場上總是會有散發正面與負面能量的兩種人,當然面對壓力多少都會情緒起伏,但並不表示要「散發」出來甚至影響他人。能穩住自身情緒,並總是以正向的態度有禮貌地面對身旁的夥伴,不只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加分,也對整體的工作氣氛絕對是加分的。

  • 察言觀色 (眼色)

每份職業,或許都有它獨特的文化或氛圍,就跟每個人相處的道理一樣,不要只是看自己,多看看四面八方發生的事情,並快速調整自己,我認為需要這種看場合看眼色的能力。

8. 如果不做現在的工作,會想做什麼?

創立「進化學院」後,行程上的彈性變得很大,也給我更多空間學習新事物、新領域。我還蠻享受這種讓自己一直進步的過程,也是為了讓進化學院這個品牌,更符合它的名稱,因為這就是一個注定要不斷進化的品牌。

不過現實面就是,不像之前工作時只要完成眼前的交辦事項,現在時常要想該如何讓品牌營運下去?所以時間上看似自由,但腦子時常處於思考的狀態,即便眼前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卻不自覺地會一直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裡走?該產出什麼內容?整體來說,要花費的精神與體力是比過去在公司上班多很多的。

近期我跨入了「建築業」及「加密貨幣」產業,也想了解職涯輔導領域,我希望透過經營這個品牌來示範給學生們看,所謂的「進化」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這會是個精彩且有趣的過程,並且值得我們在每個階段都持續進化下去。

【系列文章】

以上文字來源 @進化學院 歡迎追蹤或詢問!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