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選系/職涯開箱系列:啃心理學(環工系、海工所)

Posted on

前言:「創作者職涯開箱系列」發想於許多高中生面臨選系的當下,只能上網找資料、IOH 影片、參加科系博覽會,去問大沒幾屆的學長姐或大學生。

學習家認為,關於「選系」值得大家看得更長期,不應僅止於大學修什麼課、畢業後有什麼出路,而是應該對「職涯」和「人生」有更多想像。因此在 2022 年一月透過「書面訪問」的方式,串連多位就讀不同科系、擁有不同職涯經歷的創作者,一起來「開箱」當年的選系經驗、進入職場後回頭思考的人生體悟,給廣大的學習者參考:

創作者帳號:啃心理學

學歷(科系):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碩士
國立宜蘭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 學士

現職(企業與職位):資訊業專案經理

1. 能不能分享你選系的心路歷程?

記得在念高二時就已經要分一、二、三類組,而當時我最喜歡的科目是生物,又不想要背科很多的社會組,所以就選擇了三類,想說之後當個醫生好像也不賴。

隨著高中學習過程,也慢慢發現自己喜歡地球科學、地理的領域,所以在考學測前就把目標放在地球科學系、生物科技、醫學類別等等的科系。

但因為學測考得不盡理想只能以指考入學,而就在我把我喜歡的科系依志願填好後,我爸擅自把他認為「應該」要填的科系加入了我的志願表中,包含機械、電機、材料、物理等等時下最夯的科系,當時我雖然無言但也就沒有反抗。

最後放榜後出現了「環境工程學系」,老實說我不確定這科系是我填的還是我爸填的,只是單純從字面看起來「環境」應該跟地科、地理跟生物都有密切相關吧!所以也就沒有預先看這科系在做甚麼的,興高彩烈地把頭洗了下去,進去才發現主要重點是在「工程」……。

2. 實際去唸某科系的體驗和學習?

進到環工後,從大一的普通化學、物理、微積分,就讓我遇到了危機,內心只想著「說好的環境呢」,我認為唯一相關的「環境工程概論」也是在講空氣、廢水、廢棄物如何透過工程來處理,也才漸漸認清環境工程跟我想像在大草原上奔跑不同,而是在幫地球解決問題。

到了大二、大三,除了依舊不喜歡的工程數學、流體力學、工程設計之外,多了微生物及實驗課程,實際動手的科目讓我覺得多了踏實感,所以在大三選專題時就選擇了微生物實驗時,也就發現自己喜歡實際參與計畫執行,甚至到結果的呈現等等,而不單只是單方面的吸收課本知識。

3. 大學到工作前,嘗試過哪些學習管道?

除了本科系的課程外,也依當時的興趣選修了鋼琴、各種文化賞析,甚至修了兩學期法文,這些課都能讓自己從本科系的課程裡喘口氣,也提醒自己可以多去學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出社會後其實很後悔大學沒多學些課外知識,甚至去交換學生,這些在畢業後不論是時間還是金錢的成本,都遠大於學生時期太多太多了。

而後來決定念本科系的研究所,除了有點害怕畢業不知道能做甚麼外,身邊的朋友也選擇唸研究所,想想自己也不排斥這領域,就選擇了稍微有點變化的「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進入研究所後除了課程多了些偏向海洋污染處理或水質分析的課程外,最主要的還是學習了如何去「研究」,從題目的發想到文獻背景了解,在設計實驗或是以數據去佐證,最後導出結果,這種從無到有的成就感,也影響到我貼文撰寫的方式!變成喜歡針對一個問題去了解背後原因,進而導出如何解決

4. 畢業前對工作的想像是什麼?

在大學或研究所時,都會去猜想「工作」是甚麼樣子,想著自己在學校學的東西之後到底用不用的上,後來也只能從學長姐口中分享來揣摩,只知道很多證照其實只是在學生時期考個心安,職場上也不一定加分。

而從老師口中描述環境工程也只說「環工就是個餓不死,但也賺不了大錢的職業」,的確企業都會需要環工職缺,但我們的存在只是在花公司的錢來避免他們被罰更多錢,所以除非有熱忱,不然很容易被環工的定位而被消磨掉熱情。

我自己則是有從網路或求職網站上找相關出路,主要像顧問公司、工程公司、科技廠廠務或是公務員為主要出路,但在網路上也都只能看個皮毛,對未來依舊是充滿不確定。

5. 能獲得第一份工作的原因?

其實準備出社會時也沒有太確定要往哪個方向走,只知道比較熟的學長姐畢業後都往「顧問公司」發展,而我也在開放履歷後收到兩三間的顧問公司面試邀約,也就覺得有機會就多試看看。

也就真如教授和學長姐所說環工界餓不死,且碩士學歷比較吃香?面試的兩間都有上,我推估除了專業背景知識外,資料分析結果呈現個人特質會是重要關鍵,因在理工學科與「數字」絕對拖不了關係,而如何從大量的數字整理出具代表的結果就很重要,而整理出結果後要如何與主題相扣甚至讓大家能夠理解,就是結果呈現需要的技能,而以上兩點也在研究所時會伴隨報告和論文大量練習磨練。

最後的個人特質我認為也很重要,除了個人談吐的自信、表達事情的邏輯溝通協調的能力和問題解決的技巧等等,都是需要從任何生活會接觸到的事情上,去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畢竟這些能力才會是永遠跟著你,且不論在任何工作場合甚至生活上都會需要的技能!

6. 第一份工作跟自己想像中的差距?

第一份的工作任職的是間顧問工程公司,主要是處理受污染土壤的整治案,以及環境影響評估的報告撰寫。

土壤整治的話會需要實際前往受污染的工地,依據受污染的程度決定以何種方式能最有效且符合成本的方式去處理,優點是符合我喜歡出差和實際動手的感覺,缺點的話是環境較為砂土泥濘或可能接觸到有毒物質。

另一部份工作內容為報告撰寫,除了數據整理到結果呈現,進而到與承辦長官簡報,優點是可以訓練報告撰寫邏輯更簡報能力,缺點是作業流程單調無變化,這也是我離職想找尋較多變化工作內容的原因。

當時新進人員工作壓力相對小,專案管理主要由經理經手,所以我的職務內容多為執行面的工作,而除了假日偶爾需進工地值班外,平常日倒也不常加班,因此下班也都還算有心力做其他想做想嘗試的事情。

比較可惜的是當時還沒開始經營個人品牌,下班時間大多用於打遊戲和看劇 XD

7. 你覺得現在的工作需要什麼樣的人?

目前現職於資訊業專案經理,不同於過往的兩份職業環境工程師及現場經理,顧及整個專案除了基本的專案管控能力,能依重要緊急程度區分代辦事項優先順序、內部跨部門溝通協調會議,以及對外危機問題處理技巧,甚至是業務包裝推廣能力,都是初入社會所未磨練的技能。

而由於現職的服務對象多為政府單位,除了基本文件報告處理細緻度外,如何讓對方了解需優化的作業程序,或結合公司的專業來提供更好的執行方向,這些都是主管想要我們具備的「業務能力」,而背後當然就需要清楚公司產品內容、能分析出對方的痛點、設身處地的思考等等,才能結合軟性個人特質和硬實力的管理分析能力。

8. 如果不做現在的工作,會想做什麼?

從任職於新創公司的朋友的經驗分享中,我發現自己很喜歡扁平化的公司文化,以及少了一板一眼的辦公地點及時間,多了彈性、人性化、溝通交流的工作環境,因此從過去服務對象多為政府單位的制式規定,變化快速又充滿挑戰的新創公司,或許更符合我對工作的期望。

而除了目前「專案管理」及「溝通協調」的能力外,也發現自己很喜歡從設計市場觀察思考邏輯來呈現產品內容,也因為經營「自媒體」而產生的熱情,期望下一步能找尋產品經理社群行銷的職位,進而加強自己在產品設計及後續包裝行銷的能力,也能幫助我後續在個人品牌上的規劃及經營。

由於很嚮往在世界各地遊走探索,又同時能透過產出有價值的內容來賺取收入,以經營個人品牌來成為「數位游牧」就成了我的夢想生活。因此找出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行銷能力的培養就是我現在的挑戰!

【系列文章】

以上文字來源 @啃心理學  歡迎追蹤或詢問!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