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工常張:復盤我的2022「真正的強大,是比昨天有所進步」

Posted on

迎來 2023 的第一個禮拜,我排在文章題材清單的第一篇文章,便是年度個人回顧紀錄了,每年我所經歷的挫折、成長與心境都不一樣,遇見新的朋友,告別舊的過往,但少數不變的是自己寫作與復盤的習慣,盤點過去的點滴,一年一篇,不曾中斷。

其實,近期看到社群在流行分享做去年的復盤,再回頭看自己高一已經開始做回顧,就感覺別有意思。自己讀完前幾年的回顧文章後,更感覺自己從高一的絕對理性,與對思考方法的追求,變成現在以適量感性潤飾理性,嘗試找尋自己在世界的位置與節奏。

或許這樣更感性的轉變,讓文章的思考方法分享跟實用技術的比例變少了,總覺得對想看技術乾貨的讀者有點抱歉與遺憾。

然而我也希望,能去平衡分享自己理性的思維改變,與感性的心情起伏,讓閱讀文章的你能取走你所需要、或所感興趣的內容,去應對這千變萬化的外在社會,或是安慰缺少諒解的內心世界。

照往例,想透過這篇文章跟大家簡單分享我的 2022 年,也為過去一年的所學以文字做點留存。

回顧 2022 年 highlight & 點滴

2022 年,我所設定的目標是能進入理想的大學校系學習商管跟資訊,並精進自己在程式開發的能力跟觀念。很幸運的,我在去年對這兩方面皆有一些實作跟成果,也在過程中,獲得意料之外的洞見與所學,不過也更知道自己的不足。

參與新創實習|引導編輯團隊,學習 web 開發

去年一月開始,我進入到一間教育科技新創擔任實習生,負責部落格營運跟編輯團隊的培養,也參與到一些活動網站的開發工作,學習網站全端開發。

經營 Blog 的所學:教學同學成為編輯

部落格的部分,我除了負責架設網站之外,也會引導其他同屆同學成為編輯,找到自己的題材來源跟寫作風格,並導入 SEO 的觀念,增加文章可讀性與曝光機會。

現在回想整個過程,我最大的收穫應該是「 教學他人 」這件事了,怎麼把自身對寫作跟 SEO 的一些所知跟所學,帶給其他沒有相關背景的人,並進一步讓他們應用到實際寫作上。

剛開始審稿時,我觀察每個同學的寫作特性跟切入點,建立同理心後與他們討論,讓溝通是為了取得共識,而不是以上對下權威去說服,這是我一直訓練自己的事情。

幸運的是在去年底,有幾位編輯同學在這一年的寫作後,找到自己的寫作流程,維持創作風格的同時,也會自主導入一些 SEO 觀念,獲得還不錯的點閱流量跟迴響。

我不覺得自己有功勞,是很幸運得能和厲害的同學們一起學習,我也只是協助他人培養出創作熱忱跟技能而已。

網站開發所學:全端開發 & 使用者中心的思維

網站開發方面,我在實習前便曾跟主管說,希望能透過實習精進自己的程式技術,公司端對於我的個人期待也提供很大的支援。

像是除了給我機會負責小活動的網站開發,更安排我和公司技術主管與工程師學長學習,讓我能詢問開發上的問題、培養對於產品跟開發的觀念跟思維。

暑假時,透過開發投票網站學習後端概念跟 GCP 操作

去年我一共開發 2 個網站,先是在暑假從 0 自學後端與前端框架,完成一個綁定臉書帳號的人氣獎投票網站,再來是負責一個學習歷程範本分享平台的後端開發。

透過兩個實作機會,我除了建立對網站架構的認識、學會全端開發跟資料庫的應用外,也填補許多以往零散式網路自學的空缺,建立更嚴謹、更長遠的實作觀念跟心態。

由於篇幅跟題目關係,這篇不會討論太多開發技術面所學,若有興趣可以參考這篇【延伸閱讀】IT 實習生的心得筆記:4 個我所學的重點心法 

學習網站開發帶給我的,是掌握更多解決問題的技能工具( 後端語言、MVC、資料庫的操作 )跟洞察問題的思維與同理心(發現生活中或市場使用者的需求,發想解法並運用所學的技能工具來執行)

現在看待事情跟自己寫的 side project,我開始更在意:確保技術可行的同時,不斷思考功能是否真正契合到要使用者需求,而不是單憑自我臆測去發散,避免做出以偏概全、沒有實質的產品或功能。

進入目標科系|見識他人的強大,和自己的渺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進入自己的第一志願科系:臺灣大學的工商管理學系科管組,在臺大的資訊與企管的光譜上,工管系是以管為主、資訊為輔的科系(相當於其他大學的資管系)。

我考量到高二接觸到的數位行銷經驗,還有自己學程式有所心得,選擇以此系為目標去努力。很幸運的,在家人、學校老師跟公司前輩們的幫助,以及機運之下成功進到理想的第一志願。

去年五月到台大面試時拍的照片

在大一的第一個學期,我完全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後,就對於身體健康和生活節奏很有感受,清楚知道過晚喝咖啡帶來的影響、怎麼應對每天繁雜的事務、管理自己的金流支出⋯⋯要顧慮的事情更多,花在自己的時間卻變少。

所以為了能維持身體的動能跟健康,我更積極的去參與系上的運動,像是和學長朋友早上七點去打羽球、參與系上羽球隊,平衡自己的生活:

在絕對優秀的環境,深覺自己有太多不足

我想在臺大最豐富的資源,是身邊優秀且厲害的同學跟學長姐們,在大一上這個學期,我認識很多思維成熟,在各領域都很有經驗跟成果的同儕跟學長姐,每次交流總能被他們言語中的自信所感染,打從心底佩服著他們。

不過,儘管在入學前就清楚會遇到許多比自己更有能力、更自信的人,但實際還是被學生的優秀衝擊到,因為無論是我擅長或是正在學習的領域,總是會遇到更厲害、傑出的人,相比下來我有的東西跟能力根本無法相比。

這五個多月下來,我沒有成功找到自己的成就感來源,一直覺得很悲傷跟挫折,或許是身在管院的緣故,身邊的人都很有自信,課後生活也很精彩,所以每次認識新的同學,我便會不由自主地自卑,別人談到我有興趣的領域時不敢加進去討論。

像是我日文課旁邊的對話夥伴,先前就自學過日文,每次對話練習時,嘴巴跟腦袋打結的我都覺得很不好意思,顯得相形見絀;之後打羽球比賽時,對上他也被打得落花流水,後來詢問才知道他國小開始就在練習,深知自己四個月自己練習根本跟不上。

我很羨慕他在日文跟羽球的優秀表現跟自信,更為自己的不足而覺得難過跟無助,在臺大多數時候皆是這種感覺。

我放學滑社群時,看到高中同學們在各自的大學過得很快樂、找到各自的朋友圈,到處出遊或享受生活,再反觀自己為了不落後於他人而都在獨自看書,又覺得更難過了。我一直明白我在過程中是不快樂的,但深知不努力自己就毫無意義。

自習微積分時的記錄,用我們 TA 的話講:都在瘋狂微分跟積分

在與他人差異極大的環境待久了,不免常有挫折跟負面的情緒出現,迫切想要跟上他人腳步、想要變得跟其他人一樣好,盡快找回信心,但越是這樣想,越會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差距。

正面來看,我確實在這段時間變得非常自律,知道該在對的時間做該做的事,也看到世界原來是這麼廣大;但反面來講,也因為自己的渺小而覺得無力跟不安,常常進入悲傷跟自我否定的遞迴,哪怕學過再多的理性思維框架,看到碎成一片的自己也會無從下手。

學習脫離比較的痛苦

到年底,因為覺得自己狀態實在太糟,鮮少聊心事的我在年底找了幾位知心好友,闡述自己近況跟困境。聊完後,我體悟到自己很多痛苦是源自和他人比較,被自己太高的標準跟壓力擊垮,沒給與自己時間去改變,是很可惜跟不公平的事。

原本是想在這篇年底總結跟大家分享有趣的大學生活的,很抱歉未能在此分享很精彩生活點滴,然而我也在這學期中,萃取出了一些反思跟體悟,都會在下段跟大家分享。


我從去年帶走的兩個思維 & 心法

過去一年我在實習中學習了開發技術,但也在大學同儕極度優異的環境下,因自己的不足受到很大的衝擊跟悲傷。我在去年底幾個深夜中靜靜品味這些過往,我最想帶來今年持續實踐,也最值得跟大家分享的,有兩件事情:

1. 以終為始的思維,用設計思考解決問題

在上文的 highlight 中,我有提及在實習公司內,有位技術主管擔任我的 mentor( 導師 )那位主管在去年很無私地與我分享許多方法論跟開發思維。

其中帶給我最大影響的就是「 以終為始 」和「 設計思考 」那位技術主管在去年跟我介紹了這兩個思考方法,更讓我持續練習運用。

「 以終為始 」強調的是先設定最終目標或要解決的問題,再決定實作過程跟解法,避免實作過程偏離了最後的目標;「 設計思考 」則是以人為本的設計方法與原則,透過觀察與同理心來洞察出使用者的需求,設計出創新的解法,甚至激發出更多的可能方案跟其他靈感。

兩者的相同處在於:決策前都會不斷思考原因,持續地問自己 why,驗證這樣做能否真的達到我們要的目的跟成效?我們常會因為主流推崇某些解決方案或框架,而選擇跟自己目標大相徑庭的作法,到最後繞了遠路,甚至沒能解決問題。

我在實習工作中的運用

初期和主管的同步週會中,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 ” Tell me why. ” 為何我選擇用這個框架?為什麼選擇這個程式寫法?主管不是為了反駁而提問,而是會根據我思考的心路歷程給予建議跟分析,一同討論這樣是否能達到目標。

到後來我也會習慣先設定目標,做決定時也會先思考原因。

我在去年也參與到幾場 workshop,和大家一同發想新靈感跟產品服務,透過實作瞭解到設計思考的力量,怎麼從使用者的平時生活出發,逐步透過 brainstorming 等思考方法的輔助,發想出可解決問題、亦能提供價值的創新方案,獲得很大的啟發。

以往我看待一個產品或服務,往往是關注其技術成分跟可行性,經過一年的學習跟練習,我現在會先頗析:

  1. 他們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2. 他們的方案能否解決問題?
  3. 方案的特性與採用的技術是否一致?

對我的影響 & 幫助

「 以終為始 」讓我在做事前會先設定最終目標,實作跟做決策時便不斷思考:這樣做能否達成目標。

而設計思考除了幫助我透過觀察,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發想出一些靈感跟淺見,並進一步發散、收斂解法,透過 prototype( 原型 )去驗證跟調整設計,而不會盲目的憑空發散,這是我今年最大的理性思維所學。

以下是有關 Design thinking 的相關連結:

2. 真正的強大,是比昨天有所進步

我在 12 月時回到高中實習的蘋果仁辦公室一趟,跟學長姐交流社群經營的資訊跟觀點,後來我跟熟識的編輯學長聊到自己在大學的所見跟心情。

聽完我在大學發現處處不如同學的挫折後,學長給我一個想法:「 與過去的自己比較,比昨天的你更厲害一點就好 」迷茫的我瞬間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我其實本來就沒有想贏過其他很優秀的人,只是希望自己能不要太差,才有資格與大家平起平坐,而我也在和他人比較時明顯發現自己的不足,但因為忽略時間對改變的重要性,而逐漸流失繼續前進的動力跟自信,覺得自己不會變好了。

當然如果完全放棄的話,那就太可惜了,所以最適合作為比較的對象,真的是昨天的自己,哪怕我只變好一點點,或只多學會一點點,只要讓時間發揮複利效應,在自身上也會有可觀的效果。

我在寫此文之前、翻手機相簿時,偶然找到以前存下來的一張截圖,其中對白深深感動到我。

「 真正的強大,是不會羨慕別人,不會被寂寞壓垮,一輩子都能獨自活下去的堅強力量 」

以前截圖時可能還沒有感觸,現在經過大一上就能看懂作者想傳達的意涵了:

「 與自己比 」不全然是阿 Q 心態的精神勝利法,更像是接受「 世界總會有比我更優秀的人存在,我要做的是比我之前更優秀 」這件事實。不忽視或是貶低別人的厲害,也不停止自身努力與成長。

以過去的自己作為比較對象,是尊重並認同他人優秀的同時,亦不會因為過大打擊而失去自我信心的心態。

還是得說,哪怕現在我知道這件事,但每次見到更厲害的人,還是會因自己的不夠優秀感到自卑跟難過,我也在學習與昨天的自己比較、追求比昨天有所成長。

或許我永遠學不會、偶爾會忘記,那也沒關係,因為人生有些課題不能以「 學會了沒 」去區分,而是「 開始學了沒 」不存在已經學會這件事,我是這麼覺得的。

今年,我們試著變的比昨天更好,就好

後來年底我被 Youtube 演算法推薦了這部短片,看完之後,釋懷了與他人比較而感到痛苦的自己,重新校正自己比較的對象:我自己。

以客觀的統計學角度來看,世界總是不公平的,一直都會遇到在各方面比自己更好的人,此非負面表述,因為這也代表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不公平優勢,我們怎麼發揮自己長處的價值,避免落入與他人比較帶來的負面情緒,是每個人要面對跟思考的課題。

今年,我們就試著比昨天的自己變得更好,讓自己更有能力去解決更複雜的問題,並為周身跟所在意的人事物帶來好的影響,這便是去年我最值得一提的感性所學了。


感受到,世界跟自己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

2022 年除了我的生活,世界上也發生太多事件情跟轉變,新冠疫情、國際紛爭、科技業寒冬、ChatGPT 問世⋯⋯ 無論是我個人還是整個世界,都沒能解開以前留下的問題,反而產生了更多的未知與疑惑,為何世上的紛爭與負面情緒總是越來越多?人類會不會提早被 AI 取代?未來究竟會怎麼發展?

世界上發生的事情越來越複雜,更難以預測,我們往往會因為苦無結論、或是不如預期的結果而感到失望。

技術的創新突破,讓我省思自己的價值

前年的我完全不知道進入大學後還會受到心理上的打擊,我也沒想到 AI 人工智慧發展會如此迅速,如果未來程式學得比我快,其他人都很能活用 AI,那自己的存在價值究竟在哪。

「 什麼都碰,但什麼都不深入 」這是大家對企管科系的普遍見解,這應該也是我的學習個性。

從高中一開始寫部落格,再到數位行銷跟社群經營,到現在學習網站開發,我接觸過的範圍很廣,但在每個領域的見解跟投入,遠比不上其他深耕許久的人,總覺得自己能和他人討論的深度有限,在各個領域認識的人不如其他人多,在未來似乎很難有競爭力。

只要還有時間,盡我所能去付出

我常會思考,各領域都扎根不深的我能否撐過時代湍急的流動?更在看到各個科技新聞後覺得擔憂,未來數十年後我會何去何從?後來在年底夜深人靜的時刻,我想到每一年的點滴:

  • 2019 的十一月,我在 Medium 上傳了第一篇文章,教同學上傳學習歷程
  • 2020 的寒假,我用家裡老筆電寫出第一個 C++ 的 Hello World 程式,與程式碼有了一面之緣
  • 2021 年的四月,我開發出自己的第一個 side project,理解到自己所學能解決觀察到的問題。

回想起每個初次踏入各個領域的場景,彷彿都歷歷在目,也不免會為自己走過來的路程跟故事感到驚嘆。再重新看待不確定性就會坦然許多。

開始一切的第一篇 Medium 文章

或許未來某天,無論是技術開發、文字寫作,或任何我擅長的事,AI 取代了我在整個市場的位置,那麼就自然地順應這個改變吧,就如那句經典電影《末代皇帝》中的台詞:

我們該怎麼告別呢?就像當初見面時那樣

《 末代皇帝 》

我在科技進步的時代,於人生較前面的篇幅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所愛,選擇寫作與程式來認識這個世界,那自然也會隨著時間和技術的演進來去自如。

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的單程票過客。我改變不了外界變化極快、我學得慢的事實,那就稍微改變自己的想法。

不過在完全被取代的那一天到來之前,我還是會盡我所能的學習與探索,持續用鍵盤譜出一行行的程式碼和一篇篇的文章,整合我對不同領域的見解,去帶給世界解決問題的價值,或是撫慰他人心靈的些許感動

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是為了讓也在去年流過淚、失去方向的人知道:我們並不孤單。


做年度記錄的原因,是寫給未來的自己

坦白說,每年撰寫年度記錄文章之前,我還是會思疑做這類記錄的必要性,因為年度復盤的題材並不是常被搜尋的關鍵字,更不用說社群熱點了,論流量,復盤文章的報酬率相當低

畢竟發佈文章後,文章點擊數應該主要是自己點出來的,不過這原先是句玩笑話,但後來發現做紀錄,我在後來真的有會回頭參考過去的歷程。

升上大學、感到迷茫的時候,我不時會閱讀前幾年自己寫的復盤文章和 Notion 筆記,讓過去的我提醒自己以前學過哪些事物跟思維,從以前走過挫折的心得中借鑑經驗。

像是看到 2021 年我如何面對特殊選才落榜的失敗2020 年我高中就應用的理性思維方法⋯⋯如果沒有做紀錄,我根本不會記得以前有這些想法跟所知,很慶幸自己透過寫作記錄下每一年的收穫跟轉變。

我們常說人生如戲,但生命跟電影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人生沒有既定的腳本,我們無法預測將下一段的劇情是什麼,也來不及準備去從中學習。經歷的當下,往往也會因為內在情緒跟外界干擾,使得我們忽略了自己的所學跟改變,當未來遇到類似狀況時便無跡可尋。

如果能時刻做記錄,便能時刻參考以前的經驗跟心得去更快應對,不會毫無方向

正因如此,便需要我們在事情發生後,沈澱自我情緒與雜訊,校準它帶給我們的影響與感受,並頗析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擷取出來以利再製、放大;有什麼可以改進的地方,客觀檢討並加以修正,讓之後的自己能有成長。

一位前輩朋友在年底跟我說:記錄是留存過去的經驗跟所學,再藉由後續不斷地實踐,變成自己好幾套解決問題的模組,這是強者厲害的地方,我不能同意更多,也更有記錄的動力,所以只要還有能力,我都會持續做紀錄,這也是寫下這篇文的原因之一。

去相信,美好的事物終會到來

用一句話形容我的 2022 年:進入理想的環境,重新認識廣大的世界跟渺小的自己。相比其他同學去年的精彩,我的 2022 相對平凡很多,沒什麼往年那樣重大的突破跟成就,花蠻多時間整理自己的心情跟步伐。

有點難過,但或許也不算壞事,畢竟生命的大起常伴隨著大落,這樣平淡無奇的日子,便是我這樣的普通人最好的日子。

生活多數的感動跟精彩,並不是源自極度的歡樂跟悲傷,而是出現在平日的三餐、趕課路上看到的藍天、同學不時給的糖果、code 終於順利跑出結果的瞬間⋯⋯這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小事之中。過了一年,發覺到:使我們堅強的是大事,讓我們感動的是小事。

僅管生活給我們預留了不同的遺憾, 但只要還能夠感受到世界上許多事物是美的, 那也算是趟不錯的旅程。面對接下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能做的有限,所以就相信美好的事物終究會到來吧!

假日去圖書館複習,拍下的校園一隅

今年,我想繼續精深所擅長的領域,學會與自己比較這件事,去幫助在意我的人,以及我在意的人事物,當好一個學生、一個工程師、一個兒子,以及更好的自己。

這就是我平凡的 2022 年度總結,也願這篇記錄能幫你回想起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那些被忽略的小事,那些被遺忘的細節,重溫小事之中的感動,並體悟大事之後的所學。

2022,一路走好。
2023,請多指教。

特別致謝

  • 感謝賦能港公司的 Sara 和 William 給予我機會精深技術跟設計思維,以及學長姐們跟 blog 編輯團隊的指教。
  • 感謝蘋果仁的 Howard 給我生涯和升學的建議跟資源支持,和公司學長們與我分享社群經營的趨勢跟變動。
  • 感謝戴均民、陳佳新前輩與其他聊天機器人開發社群的前輩,提供我 side project 改良的作法外,也給予我機會參與到 COSCUP 等技術活動中分享淺見。
  • 感謝馬公高中在我升學方面提供協助跟資源的老師們,讓我面對大學升學更有信心與改進方向。
  • 感謝我的爸媽跟妹妹,當我很多 side project 的測試員,也給我最大的支持。
  • 撰寫本篇復盤文章時,參考了一些越哥說電影的年度回顧影片中的感想,也從中獲得了啟發。

本文原刊載與此,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