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決問題

許碩展:「養成好習慣」該知道的三個心法

你也總是無法養成好習慣嗎?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想培養一份習慣,結果過沒幾天就無法堅持;或者是想要養成好習慣,卻遲遲沒有開始行動。 這似乎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課題,而這篇文章將會分享最近梳理想法得到的 3 個習慣養成心法,幫助你更好的養成習慣: …

未來工作學:不只 ChatGPT,20 個提升生產力的 AI 工具

2022 年 11 月底,OpenAI 發表旗下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 ChatGPT ,在短短兩個月裡 ChatGPT 的使用人數高達一億人,掀起全球熱潮。與此同時,提升我們工作效率及品質的 AI 工具也如雨後春筍般,在這股潮流紅利之下順勢發展。

這篇文推薦 20 個功能強大的 AI 工具,雖然大部分的產品都還在發展階段,整體穩定性和品質都還在高速成長中,但現有的功能就足以減去許多在工作上繁瑣或反覆的任務,專注在更重要的工作事項中。 以下就分成五個面向:生成圖片、生成簡報、生成文案、會議與助理、影像與行銷、研究與紀錄,分類介紹這些 AI 工具,在此之前也先附上簡單的比較表格: …

許庭語:翻轉過去的學習型態—問題解決實戰班

我是來自清華大學人社班的大一學生,庭語。去年考完學測,參與了中學生挑戰賽以後,本來想著好好度過高中生涯僅剩的一點悠閒時光。直到與學習家小羊偶然的一場聊天,聽完諮詢與建議,我毅然決然的找了一份打工,籌措出了學費,全數投入了問題解決實戰班。

我為什麼突然做出這個決定?在看了密涅瓦大學的學習型態與上課方式之後,深深的被這個體制給吸引。老師的互動與課程設計、學生之間的勇於表達與互相連結、教材的設計與跨領域思考,這三點結合的課程設計,跳脫一班單向講授模式,讓學生理解了真正的「上課」有多麼有趣,真正的「學習」又是怎麼一回事⋯⋯ …

選系/職涯開箱系列:Jeremy(材料系/所)

學歷(科系):台科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碩)
現職(企業與職位):
前半導體設備商製程工程師,
現職 全職IG創業講師/自媒體創作者

選系的過程我是幸運的,我在當時就知道「系」是影響你未來第一份工作時的重要因素,但我當時很多同學都沒考慮到這個問題,因此走了很多冤枉路,怎麼說呢?我來娓娓道來⋯⋯ …

選系/職涯開箱系列:啃心理學(環工系、海工所)

學歷(科系):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碩士
國立宜蘭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 學士
現職(企業與職位):資訊業專案經理
記得在念高二時就已經要分一、二、三類組,而當時我最喜歡的科目是生物,又不想要背科很多的社會組,所以就選擇了三類,想說之後當個醫生好像也不賴。

隨著高中學習過程,也慢慢發現自己喜歡地球科學、地理的領域,所以在考學測前就把目標放在地球科學系、生物科技、醫學類別等等的科系。
但因為學測考得不盡理想⋯⋯ …

選系/職涯開箱系列:查理(外文系、國企所)

學歷(科系):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輔系管理科學系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現職(企業與職位):
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 AWS 商務拓展代表
美商互聯網 客戶經理

我是透過「繁星計畫」申請到交大外文系,當時因為其他目標的國立大學(清華跟成功)也被選走了,再加上每個學校只能選擇一個學群,而英文是我最喜歡且表現比較好的科目,因此這是我填寫的唯一志願。

確定上了之後,有稍微猶豫猶豫要不要繼續申請推甄,後來主要考慮以下幾個要素: …

許碩展:如何用「防彈筆記法」復盤我的復盤

有句話說:沒有好的復盤反思,可能工作五年還比不上別人一年。而最近在解決一個復盤問題的學習案例中更新了我對好復盤的定義

這時候我接觸到一個很不錯的筆記方式「防彈筆記法」,防彈筆記其中一個核心邏輯是從專案要達成的目標或想解決的問題出發,將一個專案從頭到尾的執行過程記錄下來,每個階段的代辦、關鍵參考資料、以及執行任務時遇到的問題都會收錄在這則任務筆記之中,這套方法稱這種筆記為「任務筆記」⋯⋯ …

工常張:復盤我的2022「真正的強大,是比昨天有所進步」

近期看到社群在流行分享做去年的復盤,再回頭看自己高一已經開始做回顧,就感覺別有意思。自己讀完前幾年的回顧文章後,更感覺自己從高一的絕對理性,與對思考方法的追求,變成現在以適量感性潤飾理性,嘗試找尋自己在世界的位置與節奏。

或許這樣更感性的轉變,讓文章的思考方法分享跟實用技術的比例變少了,總覺得對想看技術乾貨的讀者有點抱歉與遺憾。

然而我也希望,能去平衡分享自己理性的思維改變,與感性的心情起伏,讓閱讀文章的你能取走你所需要、或所感興趣的內容,去應對這千變萬化的外在社會,或是安慰缺少諒解的內心世界。 …

潘驄杰:「提問力」如何探究自己與世界

近來讀了藍偉瑩老師的最新力作《提問力》。這是一本比較與教學相關的書籍,但裡面說到的觀念也可以恰恰適用於日常生活當中。看完這本書後,深深覺得提問力才是未來關鍵、或者說乃至在人生中關鍵的能力,是一本不離主旨,又內含量豐富的一本書! 在未來「人工智慧」時代,很多的技能、工作都會漸漸被人工智慧取代,但身為我

米拉:從「網友」開始的《網路性世代》

我叫米拉,是 18y 個人自學生,我經營著自己的社群媒體,時常會透過網路去發現很酷的人,因此在離開體制轉為個人自學生後,我更感受到網路交友帶給我的幫助與重要性。

在現在的社會中,「網友」時常被汙名化,好像所有在網路上認識的人都是壞人、都會被騙,但在經過自己的親身接觸後,我發現:網路與現實,都只是一個媒介,重點是「談話內容」。 誰也不能保證在現實生活中認識的人,就能一眼看透對方,或是可以放下戒心完全相信,因此透過談話內容,可以了解對方的價值觀或思考的深度,甚至還能變成工作夥伴和朋友——《網路性世代》就是這麼組成的,我和隊長只在實體見過3次面,和其中兩位成員甚至完全沒見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