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潘驄杰:從資管到中文,我如何轉域探索?

Posted on

近來當大學開始放寒假的時刻,終於有個時間可以好好靜下心來寫文章了,也開始整理之前覆盤自己的所思所想。

2023是一個對我改變許多的一年,不管是在專業領域上或是心境上,都有大的轉換。我想,有這種轉換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每步的實踐之下慢慢調整出來的。

如果要將我的2023年濃縮成一句話,或許就如標題所說的:「轉域探索」。

大一下學期:由資管轉中文的契機與行動

熟知我的朋友或是長輩應該都知道,我在這年決定想轉往中文系發展。

一開始我的家人聽了都快要掉下下巴了,家人們說:「你不是在資管系好好的,為什麼要轉到中文?」、「這樣讀中文後薪水有比資管出來較穩定嗎?」,又或是朋友勸我的一句說:「這步你要想清楚,中文出來不是你所想的那麼穩定。」

當時還在大一的我有聽進這些建議了,我也了解我即將走的是一條孤獨、不確定高,有可能事事都要自己摸索出來的路。不過,當我回想到當今大學生面對的心靈與生涯迷惘問題時,我想透過以前曾經給予我心靈力量與方向的中華文化與佛學,為大學生提供解方。

而另一個想轉考的原因是想要再往上讀,換一個更好的學校環境。而這兩個原因便促使了我在大一準備資管課業的同時,也開始準備中文系轉考。

隨著大一時資管與中文兩科目的課業壓力,我還是透過調配課業比重或不同方式讓讀中文的時間變多,也每日一定到圖書館「閉關」,以及具備「不放過家教」的精神把握問問題的機會。

到這裡,我想轉域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複雜,其實只要遵循一般的學習模式,和該科系的學生一樣學習就可以了。只是需要額外付出時間、適應辛苦、目標專一,就沒有什麼辦不到的事了!

就這樣,在急迫的三到四個月的準備時間下,我還是堅持到了轉學考試的最後一刻,以及度過那焦慮的「等待放榜日」最終看到了我的成績。

不過,當時的成績與我想像中有落差,原本認為會上榜的我,去考試的兩間學校中,一間上了備取三,一間差了七分可以上唯一的備取。因此,放榜的那幾天其實沒什麼精神,甚至有些自怨自艾。

但當我透過旅遊或其他方式解決情緒問題後,我將這次落榜的事件視為一種「再讓我想得更清楚、周到的探索機會」。因此,我回想自己想考轉考的真正初衷為何,以及我在資管與中文之間各擅長什麼?之間哪個領域較得心應手,以及之間哪個領域有「不能撲滅」的熱情?

而這些問題的答案,我決定在大二上學期的時間開始釐清。

大二上學期:資管與中文雙探索

首先,我在大二上學期透過許多的系上必修,包括網路程式設計、資料結構、統計學、經濟學,了解到我對於資管的內容倒不是非常排斥。對於中文也一樣保有熱情,透過小羊的寫作課和天下獨評投稿發現到我對於文字有比別人更強的敏銳度。

然而,雖然資管課業我都可以擔當過去,但個人在資管深感自己的平庸,成績也表現得非常正常。

網路程式設計是一堂後端課,期末需要和另一班同學共同寫程式專案,而我們處理的是後端的部份,另一班是處理前端部份。藉由此次協作機會,我發現我在製作程式專案過程中與完成後對於程式熱情有不同的感受:

在製作過程中,我會想要解決一個個問題,或許是迫於進度壓力,所以我會主動去解決問題、帶領團隊。而在製作完後,不同於讀中文內容有種內心充實、想繼續深入的感覺,則是一種如釋重負、完成工作的感受,不會太想花多餘的時間去改進它,只是想要完成繳交報告。

而對於該堂個人的考試和專案成績與大家相比也屬於平均值範圍。

對於資料結構、演算法等等的內容,還覺得有些有趣,可以解決許多結構排序問題,給予許多意想不到的解答感到驚嘆。但我的感受也就僅此而已,對於這些資料結構、演算法運用的敏感度也不太高。

最後是對於統計學和經濟學。對於統計學和經濟學而言,我是屬於全班成績平均數之中的那幾個,也較平平水平,尤其是我對於數字的敏感度也不如文字的高。

因此在資管領域上,藉由這學期的探索,或許得出一個結論是:「我可以接受它,但我不熱愛它。」對我而言,資管所學與程式對我來說是一個方法論與工具,但我比較不熱衷於解決技術與工程問題。

我很欣賞這些方法論與工具,我也很樂意用它來做有意義的事。只是若要在該領域有一番作為,就要在該領域學習並養成這些思維方式。而恰好這些較為硬性、有標準答案的學習內容我一直難以適應過來,也常感到無趣。對於未來的工程師工作,其工作內容和高壓環境也不是很合適,以及不能發揮到我的長處。

而在中文領域,藉由學習家小羊的「觀點寫作課」發現到我對於文字的敏感度高,文章藉由中華國學內容也可以產生特色,而我又對中華文化感興趣,對於分享中華文化的內容也一直是我的志向和熱情所在。

今年也順利登出了一篇天下獨立評論的投稿,也順利聽完了中央大學中文系「文字學」旁聽課程。雖然先前我有兩篇文學比賽投稿沒有得獎,但我想如今的我可以比當時寫得更好!也希望日後可以持續產出好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資管與中文雙邊的迷惘

這個學期,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資管是否是我的長處所在,可否發揮我的長才。而我發現,資管對我而言是在發展上較為普通的領域,但中文領域或許才是我有熱情且可以施展長才的地方。

不過轉領域就像一台跑在高速公路的大貨車,是需要慢慢轉換路道的,而非一下子轉過去另一個路道。我的轉領域過程還沒結束,至今我在中文領域都還有自己很不足的感受,需要自己額外花時間補足中文系必修課的內容。

並且中文之路對我而言充滿「未知感」,我也在思考如何讓大學生喜歡中華文化,而非既定印象中的固化教育?既然如此,具體又該如何實行?如何推廣文化教育,是一個大挑戰。

而面對資管領域,以及可能較穩定的工程師職位又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覺得資管對我而言感受普普,但放棄資管帶來的工程師職位又覺得很可惜。

因此,每天時不時都要面對如此的靈魂拷問:「要選擇試試看未知性很高的理想、很少人走的路,還是選擇穩定、較有保障、多人走的路?

結語:地上本沒有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

想到理想與現實這個問題,我都會想到這時大學的我是試錯成本最低的時候,若這時不試,之後的轉領域成本更大,放棄的薪水成本更多,到時候會更難以跨出這一步。晚遇到困難,不如早遇到。

魯迅曾說:「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走出路來。

如果還年輕,付出的代價我可以接受,我想試試新的路,艱難一點也沒關係,或者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自己的路。雖然走出自己的路的過程道阻且長,而且常常是孤獨的,但這豈不是也是一種平靜。

我相信在這條路上不斷優化、調整,搭配自己的長處和熱情,也能漸漸走到自己目的地。

時間是有記憶的,只要是我們認真經歷的一切,最終都會成為我們生命獨一無二的印記,以物質或精神的形式再次回報給我們。

只是,對於自己真正想做、有意義的事,在人生中、在年輕時,怕的是我、或我們都不曾試過罷了!

更多驄杰的文章:

本文原刊載與此,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