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何懿哲:只要跨出一步,你就是在前進!

Posted on

過去算有 Follow 雷蒙蠻長一段時間,有看過雷蒙的網站、Medium 及聽過雷蒙三十 Podcast,之前也曾經加入雷蒙的付費訂閱服務,以及雷蒙與 Kevin 跟 Hahow 合作的「Notion 實戰線上課程」,因此對於雷蒙算是熟悉。

這次學習家小羊所舉辦的年末聚會主題「不怕我跟世界不一樣,我們都是不分系」邀請到雷蒙來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

雷蒙在我的眼中,就是一個很有明確方向和行動力的人。從過去在成大的時期,發現有什麼問題就嘗試去解決,有任何不懂的事物就自己去學,在課業之外還要兼顧打工和賺生活費,以及對於高效率工具和方式的追求,這些面對困難與時間的態度,以及行動的決策和反思,都是很值得我學習的榜樣。

而見到實體雷蒙後,覺得他真的跟螢幕上一模一樣,聽他在分享,真的就像在聽 Live Pocast 一樣。

雷蒙:不只是不分系,每個大學生都應該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原本在成大化工系的雷蒙,轉到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後,最後才轉到不分系。雷蒙在大學期間因為做報告而累積了簡報的經驗,在幾次課堂報告之後,竟有同學向他詢問簡報製作的技巧和經驗。後來雷蒙決定將這些內容開成課程,也慢慢演變成 N 次方的專案計畫。

從這個經驗中看到雷蒙的學習力和執行力,遇到問題就去解決,然後用自學所累積的能力再輸出出來,這個過程叫做「知識萃取」。

這時我開始反思我人在東華,可以如何效仿雷蒙在大學活出一個充實的大學生活?

人在環境常常會身不由己,我們可以選擇安於現狀,也能與環境保持一定距離,或許也能試著用力去影響環境。雷蒙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大一的我,雖然身在「不分系」,但還是對於東華的環境有一些些不滿意,因此我試著去集結系上的群體,一起試著為這個環境做出一些改變;後來,這份衝勁逐漸被無力感取代,我覺得自己花這麼多時間付出這麼多,但這個環境當時好像沒有立刻變得更好,於是我採取半消極去面對。

而聽到雷蒙和小羊的分享,我發現其實我也可以好好體驗現在的大學與教育制度,然後再思考可以如何讓整個教育體制和環境變更好,像是小羊的長期計劃一樣,一步步付諸行動,創造改變。但現在的我還需要大量的累積與長期持續的前進,也期待未來我能繼續在東華好好生活、學習、累積、思考,再創造。

雷蒙也提到一點,是讓我印象很深刻的。雷蒙轉到不分系之後更加意識到,自己應該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但這其實是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做的。

「我不是一個喜歡讀書型的人,因此我會抱持『解決問題』的目的導向去學習。」如果找不到學習的動機或方向,或許去思考「有什麼問題是我可以去解決的」「這個世界有什麼需求」也是一個切入點。

雷蒙:關於寫作歷程的三階段,紀錄者、創作者與影響者

作為一位長期在 Medium 下寫作和經營個人網站的人,雷蒙也無私跟我們分享了他在寫作過程中的一些觀察。

「我認為寫作有三個階段,剛開始是記錄者,逐漸有一些回饋聲音(正反面都是)時就變成創作者,最後在長期經營之後,將會成為那個領域的影響者。」雷蒙提出寫作三階段的概念,其實身為學生的我們,很多時候在經營初期,都是從一個記錄者開始的。

我也思考,從 2020 年四月十號寫了第一篇 Medium 之後,過程中偶爾才會將一些文章庫存發布出去,到現在 2023 年我仍持續寫著,雖然產量非常之低,但我覺得這段時間我對於寫作這件事有了更多新的理解和詮釋。是啊,我們都是從紀錄我們的學習、成長與思考開始的,然後慢慢去累積能力、經驗和讀者。

WAY小誌 從 2019 年年底開始,至今也過了四年了。中間其實一直是一個內容產出者的角色,作為編輯不斷在思考能如何用不同的創意、媒介去呈現內容,這四年間網路媒體也發生很多的變化和潮流,小誌也從過去的紙本刊物慢慢調整為以自媒體為主的品牌。我覺得現在小誌的定位處在一個紀錄者和創作者之間的狀態,我們試著在探索新的方向和可能性,同時也從我們生活中試著去記錄下一些什麼。

回到關於寫作的討論,我想應該有不少人開始在網路上寫作,是希望能擴展到更多人群。有人向雷蒙提問,要如何靠著寫作去影響其他人。雷蒙分享:「我寫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出現某篇文章突然有很高的流量和曝光,那時我的文章影響力從量變到質變。」

我覺得寫作不能只是追求「被多少人看見」,這樣很容易失去動力,寫作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意義無非是藉由重整分析自己的想法,在練習表達的過程中理解更透徹,並且透過文章的形式跟身旁的人產生想法上的交流和碰撞,或許能帶給身旁的人一些靈感和想法;在撰寫文章時,不但能訓練自己的寫作能力,也因為要公開發佈,因此在內容上會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呈現更好的內容給讀者。

「千里馬不是跑很快,而是跑很久。

我也認為寫作是一件需要長久堅持的事,寫完一篇文章不算什麼,但當你持續這個習慣持續了一年、兩年,那將會對你造成不小的影響。持續做正確的事、堅持好的習慣,跑久了自然會有所收穫,遇見伯樂。

小組分享:如何區分「要做」與「不做」的事?

在當天的活動中有設計一個時段是小組分享,題目是:「我們該如何去選擇那些要做或不做的事?」對我來說,分析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你如何選擇?

剛開始同組的夥伴就拋出了幾個切入點,像是以機會成本的概念去思考如何去做選擇,也有人會以當下最想做的事去選擇,因為當下會最有動力。聽了小組夥伴們的分享後,我自己也有一些想法。

我認為「如何選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討論:你的價值觀(核心)、你有什麼需求和能做什麼取捨(目的)、你有動力與想做的事(動機)

一、價值觀

價值觀代表的是每件事在你的人生當中的絕對重要性程度。如果你的價值觀原則是清楚的,那你就會照著自己的價值觀去做選擇。

假設在我的價值觀中,我的時間比我的金錢還珍貴,那我就會盡可能做出用金錢換取時間的選擇,也就是說盡可能保護我的時間,因為我的時間比金錢更有價值。當然這些都是很主觀的,也沒有絕對正確的價值觀,會有差別的就是你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而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因此我認為價值觀是一個人做選擇最基本的核心。

二、目的

第二個層面可以思考的是,我有什麼目標?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前,我有什麼需求?依據你的需求去做選擇,然後評估背後的哪些事情是你可以取捨的(其實就是機會成本的概念)。

如果我的目標是去環遊世界,那就有學習語言的需求,依據這樣的需求,我願意取捨掉娛樂的時間和精力,去滿足我學習語言的需求。我個人覺得有點類似以終為始的概念,從目標狀態回推當下,自己應該要做什麼以追求目標的狀態?為了滿足這些需求,勢必要做一些取捨,但這些取捨是建立在你的價值觀之上,目標應該會比取捨掉的事物更有價值。

三、動機

你會想去做什麼樣的事情?更透徹一點來說,就是你的原始動力,就是你對哪些事有熱情?有小組夥伴提到,如果什麼事是你會想去做的,那就把握當下的動力,趕快去做,因為當下的動力是最強的。

如果有一件事符合你的價值觀,也符合你的目標和需求,又是你所熱愛的事,那這件事應該會非常值得你選擇。

過程中,小羊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遇到那些不喜歡做的事,小羊就不會去做,因為自己本身就沒有動力。我想如何選擇,就像那句 Nike 的品牌 Slogan:「Just Do It!」,很多時候其實就差那個當下,如果是你喜歡、有企圖心的事,就勇敢去做吧!

雜記與思考

雷蒙在這場活動中也提到了一些非常酷的概念,這裡整理如下:

  • 熱愛不等於喜歡,熱愛一件事情會去學習、成長和創造,但喜歡就只是喜歡;有興趣也不等於有能力、會做事,有興趣表示你很喜歡,有能力表示你在喜歡之上,已經有一段時間的經驗累積。
  • 人類的學習歷程:從尋找成就感,到尋找歸屬感
  • 半年是一個很好盤點的時間區段,如果你還不確定這個領域是不是你要的,可以試試看以半年為一個週期,去檢驗自己對這個領域的熱情和興趣
  • 積極的同儕真的很重要,我們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不只是老生常談,而是實實在在的在社會上生活的我們必須面對的狀況
  • 每個人都做一點點,那世界就會有所改變

我們都要去做探索,只要你跨出了那一步,你就是在前進的!

這場活動也是我參加過小羊的聚會人數最多的一場,除了講者們外共有將近五十人在這個空間內進行想法交換與靈感激發,也讓想法的碰撞有更多可能性。現場看到很多新面孔與老朋友,跟新朋友的談話仿佛又讓我看見熱情的人的樣子,好像看到以前的自己,突然之間又有股衝動繼續前進。

而這次活動中也有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

坐我旁邊的學弟說了一句話:「你寫字好快歐!」讓我突然意識,過去在課堂上做筆記的習慣,加上堅持了四年多 — — 幾乎每天「手寫日記」的習慣,竟然讓我能在雷蒙與小羊分享與對談時,快速擷取重點並記錄,並在小組分享環節先將想法記錄下來,最後寫滿兩頁滿滿的筆記。

過去的這些歷程和累積,可能短期內看起來並沒有什麼改變,但長期下來,一定會對你的人生有所改變。就像這個單純的小習慣「寫筆記、寫日記」,讓我在突然之間,發現原來自己的寫字速度、效率和擷取重點記憶的技能有所進步。

這次活動中也討論到一個問題:好成績學生所帶來的陷阱。

這也使我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是「好學生」?什麼是「優秀」與「卓越」?上頂大就是卓越嗎?我認為卓越是找到自己的舞台並且發揮自己的能力和長處,並且長期堅持以達成目標的人。雷蒙也提到,要找到能肯定自己的方式,那些微小、具體、可控的成功才是真實進步的過程。

最後雷蒙將這句話送給大家:

當你沒有方向的時候,無論你往哪走,都是前進。

侯智薰(雷蒙)

更多活動反思:

本文原刊載與此,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