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由 TYCIA(臺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和我們協會 ABCDA(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共同辦理的「運動員世代傳承交流會」,對象有高中生、體育班生、體育系學生跟已經不再是選手但想從事運動產業的多元群體,我也思考自己可以分享些什麼,除了我自己的故事與生涯規劃 QA 提問外,當時在台上有感而發分享一段關於「經歷」與「經驗」的對照,活動交流跟問答時都還有人提問,因此想寫成文字記錄,畢竟生涯中這兩個的區隔很重要。 …
學歷(科系):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碩士 國立宜蘭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 學士 現職(企業與職位):資訊業專案經理 記得在念高二時就已經要分一、二、三類組,而當時我最喜歡的科目是生物,又不想要背科很多的社會組,所以就選擇了三類,想說之後當個醫生好像也不賴。
隨著高中學習過程,也慢慢發現自己喜歡地球科學、地理的領域,所以在考學測前就把目標放在地球科學系、生物科技、醫學類別等等的科系。 但因為學測考得不盡理想⋯⋯ …
學歷(科系):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輔系管理科學系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現職(企業與職位): 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 AWS 商務拓展代表 美商互聯網 客戶經理
我是透過「繁星計畫」申請到交大外文系,當時因為其他目標的國立大學(清華跟成功)也被選走了,再加上每個學校只能選擇一個學群,而英文是我最喜歡且表現比較好的科目,因此這是我填寫的唯一志願。
確定上了之後,有稍微猶豫猶豫要不要繼續申請推甄,後來主要考慮以下幾個要素: …
學歷(科系):台大國際企業學系 現職(企業與職位):外商 FMCG 公司客戶經理 重要聲明:對校系的喜歡與否極度因人而異,我在台大國企系四年看過太多系上、台大管院同學們極端的好惡,因此要再三提醒學弟妹們,這篇分享僅是我個人的主觀想法,記得從我的分享中提取客觀事實,用你自己的視角判斷這個校系是否適合自己、你是否會喜歡。 結論是我認為我很適合、很喜歡台大國企系,以下除了分享我個人的主管好惡外,也會針對網路上常見對國企系的批評及疑慮,提供我自己的觀點給學弟妹們參考: …
學歷(科系):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畢 現職:曾任 AR/VR 工程師、簡報設計講師、銷售顧問、自媒體工作者、建築業 當初選二類原因有三: 1. 職業因素:單純就是希望往高薪穩定的職業走,就是希望晉升「科技新貴」的一員,對於職涯沒有其他想像。 2. 學科因素:因自身的強科是數學英文,社會與自然科相較之下,比較不排斥自然科,於是選擇往自然組走。 3. 成績因素:透過指考,基本上電機、機械、資工、資管…等二類熱門領域都有選擇,並且大多落在成大,個人對成大的環境比較嚮往。 …
「創作者職涯開箱系列」發想於許多高中生面臨選系的當下,只能上網找資料、IOH 影片、參加科系博覽會,去問大沒幾屆的學長姐或大學生。
學習家認為,關於「選系」值得大家看得更長期,不應僅止於大學修什麼課、畢業後有什麼出路,而是應該對「職涯」和「人生」有更多想像。
因此在 2022 年一月透過「書面訪問」的方式,串連多位就讀不同科系、擁有不同職涯經歷的創作者,一起來「開箱」當年的選系經驗、進入職場後回頭思考的人生體悟,給廣大的學習者參考: …
最近看到不少人在討論,有些公部門、組織或企業開的缺「看起來」很利害,或是各種比賽、免費的人才培訓計畫,實際錄取、進去後卻發現要當「免費勞工」,工作內容「不如預期」,也學不太到什麼東西,甚至有些人會用「被騙」來形容⋯⋯
這些專門給學生的「工作機會」有很多類似的名稱,除了常見的實習、校園大使,還有像是:工讀生、XX之星、XX接班人⋯⋯不深枚舉。
究竟「資方」是怎麼看「實習生」的呢? …
聽完 Vicky 的分享真的受益良多,原來行銷不單單只是網路上看到煩的廣告,而是一套理念與信仰的建立。
我本身對行銷也有很大的興趣,除了社群行銷,產品行銷也有在接觸,自己有時候腦波弱買東西時,也會自我探討我到底為什麼被吸引?為什麼會購買?才發現這其中的行銷手法,而我歸納了這其中很重要的行銷心得整理給大家 …
自從聯合國開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後,永續和 SDGs 成為企業和學校的新顯學,越來越多學生把永續產業當作未來職涯方向,一個唸化學和商管;另一個念應外和公共行政的兩個人,又是怎麼走上永續這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