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科系):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輔系管理科學系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現職(企業與職位): 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 AWS 商務拓展代表 美商互聯網 客戶經理
我是透過「繁星計畫」申請到交大外文系,當時因為其他目標的國立大學(清華跟成功)也被選走了,再加上每個學校只能選擇一個學群,而英文是我最喜歡且表現比較好的科目,因此這是我填寫的唯一志願。
確定上了之後,有稍微猶豫猶豫要不要繼續申請推甄,後來主要考慮以下幾個要素: …
大學不會像高中學校一樣,有很完善的系統告訴你資源在哪,大學也不像 108 課綱會讓你需要為了備審好看而不斷去增進自己。
大學就是從零開始,最好重新出發的起始點。
因為你讀的知識已經不再只是過去所學的延伸版,而是更專業,又更確定性目標的事物,所以你更需要的去瞭解自己到底要什麼、需要什麼、什麼東西可以幫助你、如何找其他資源、從哪裡找、找什麼機構、找什麼老師等等。
學會去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跟「怎麼找資源」,是每個大學生共同的課題。 …
現在回頭想想進入大家眼中的「末段大學」不一定是件壞事,也是因為這次的滑鐵盧,從此開啟了我不一樣的思維和人生。一踏進學校的我,沒心情社交和遊玩,大一上學期的我只想著:重考、轉學考,無論如何要回到我學測成績能申請上的頂大。就這樣拼了一個學期,某天發現這四個月中除了讀書,沒有參與課外活動、想學習的事情因為讀書全被延後。我開始問自己:如果沒有轉學成功,難道我大學四年就為了進入人人稱羨的好學校而只一直讀書嗎?因此,我決定放下轉學考的念頭,開始尋找系上和校內的活動,希望建立起充實的生活。 …
挑戰賽過後,也讓我更有動力去做一些本來還在猶豫的事情,從提交表單、發送申請,林林總總我做了 10 次——英文不流利卻參加了美國英文營,其實不太會跳熱舞卻參與了表演,害怕社交的我開始主動尋求人脈幫助。 …
最後,我們團隊無緣進入決賽,但我並不灰心。在比賽中,我也藉機重新檢視自己時間管理的狀況,看看自己是不是安排超出能負荷的事情和工作量,反而導致事情沒能好好完成,造成他人合作的困擾。更重要的是,在比賽結束後,我終於發現主辦單位要團隊參賽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