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事觀點

【學習喳 Podcast】Ivy:為何參加完挑戰賽,卻走上“彎路”?

「爸媽就對於我去讀表演藝術是覺得“走上彎路”的,他們覺得妳成績好,明明妳可以靠“腦子”吃飯,妳偏要繞路蜿蜒去走那一些“體力活”?妳難道要把妳的人生賭在這邊?」

「我就收到了很多靈魂探問跟質疑,自己也發生非常多的糾結、也扛很大壓力。因為我爸媽是會隨時開定位監控我的,我的 Google Maps 會跳定位跟我講 ”妳爸媽查看妳定位一兩百次”。一直在跟爸媽抗爭!(這真的是家庭革命!) …

【學習喳 Podcast】林祐良:翹課仔如何變成老師的老師?

「我高中時候是一個很喜歡翹課的學生,整個高中 4,000 多堂課,我翹了大概 2,000 堂課左右。」

「其實我的高中歷程,跟其他人比較不一樣,高一念完之後我就“休學了一年”去法國當交換學生,我在法國待完一年後,再回來把高二高三繼續念完,等於高中念了四年⋯⋯」 …

黃品恩:別把大學當高中讀,讓你愛上學習的 3 個秘訣

Hi 我是品恩!三年前從北一女畢業後,我沒有直接上大學,而是代表台灣前往英國《UWC世界聯合學院》和全球近100個國家的學生一起上學。(有興趣歡迎閱讀:UWC 世界聯合書院完整介紹)

去年六月我正式從 UWC 畢業,也在八月底回到「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就讀大一。

這篇文章想跟你分享的,正是作為一個從西方教育重返台灣體制的學生,是什麼原因讓我在一學期後徹底愛上台灣的大學?

又是透過什麼訣竅,讓我的大學生活與多數人不同,不僅上到百人搶修的台大簡報課,甚至有幸在大公司實習(喔對,還享受到韓國天團 aespa 的尾牙表演? …

許碩展:學生團隊必學 9 招,讓開會更有效率!

身為學生的我們有許多開會的機會,不過在學生團隊中我們可能會議常常會超時,沒有辦法有效的決議,或是開著開著大家聊到有趣的話題就直接聊開了,相信這樣的場景大家都不陌生。

今天這篇文章會跟大家分享我過去帶團隊在會議各個階段使用的技巧,讓我們都能告別冗會,快速討論並產出會議決議。 …

曾荃鈺:「斜槓運動員」是好出路嗎?三個職涯規劃重點

臺灣有許多斜槓運動員,像是職棒選手郭泓志高掛球衣後,不但是棒球訓練中心教練跟經營者,還是郭泓志運動發展協會理事長、「郭董懂不懂」人氣 YouTuber 跟通告藝人;奧運跆拳道金牌陳怡安,退役後擔任主播、賽評、行腳節目主持人、中華奧會委員跟領隊、還創立個人品牌「陳怡安手工皂」在百貨公司販售,生活依舊多姿多采。

讓人不禁好奇想問:當一名「斜槓運動員」真的是職業生涯的好出路嗎? …

邱耀陞:不一定要唸大學的四個條件!

高三時,我跟我媽說:「我不想讀大學」,我媽說:「可以啊,但你要跟我說不讀大學你要做什麼?」,那時的我完全沒有答案,所以還是去讀大學了。

我讀大學的每分每秒都在思考著「我為什麼要讀大學?」,看著不適合我的課程、看著與自己價值觀不合,沒有什麼目標的同學們,我不斷地質問我自己,我為什麼要待在這裡?

4 年後,我想清楚了,我也發現讀大學帶給我的好處,但同時我也認為「可以讀大學,但不一定要讀到畢業」 …

邱耀陞:別害怕失敗,先搞懂 Error, Failure, Problem 有什麼不同!

近幾年,OECD 公佈了「害怕失敗指數」,結果顯示,台灣學生在這項指數上的得分是全球第一,也就是說台灣是全球最害怕失敗的學生……

我相信大家對於這件事都不陌生,可是台灣教育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我們那麼害怕失敗?是因為我們追求標準答案嗎?還是是因為填鴨式教育?

我認為都不是,而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想清楚「何謂失敗?」

在開始前,先來做個小測驗,

你能具體的說出「Error、Failure 跟 Problem」之間的差異嗎? …

高中生看社會設計課:為何立意良善,卻有學生視為廢課?

隨著 108 課綱的施行,探究、實作、跨域、創新等議題逐漸浮上檯面。比較用心的老師們於是一起研發不同課程,從社會設計、社會議題討論、永續發展目標、AI 導入,老師們希望學生有實際收穫,小至觀點闡述、大至主題企劃,成為了現代高中生的(被荼毒的)生活之一。

「這個課真的很廢欸,為什麼我要了解這些?」 「老師總是打槍我們的看法,不是說要創新?」 「感覺不問清楚的話,老師也不會說,這也不是老師的專業。」 「這些感覺都是需要時間去發掘的,課堂上的時間根本不夠。」

為什麼,立意良善的議題導入課程,會造成實際感受的落差?有什麼方法能達成背後的目的? …

蔡曉容:台灣需要10萬印度移工嗎?

第一次聽到印度移工的相關資訊,是11/17參加外交部與社企流舉辦的「2023 NGO 領袖論壇」。

論壇當中,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吳銘軒提到舉辦在即的「反印度移工遊行」,並提出自己的質疑。包含學生如何短時間內籌組大型集會遊行(但我認為這點還是有機會的),以及印度網紅如何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抨擊台灣對印度的歧視。

在尋找一些資料之後,我認為此議題值得討論。 …

邱耀陞:讀書會不該只是「讀完」一本書,那太可惜了!

大學最近興起了一股讀書會的風氣,有些人會聚在一起看課外書,也有人透過讀書會來自學線上課程。

但也開始聽到身邊朋友抱怨,有人覺得花時間沒什麼收穫,有人覺得自己學習跟透過讀書會學習沒什麼區別…

兩年前,我為了解決書櫃上大量尚未看完的「書籍」及「線上課程」,我開始自己舉辦讀書會,希望可以透過夥伴的力量督促自己把這些書籍跟課程消化掉。

但事情沒有我想像的順利,我經歷了數十次的失敗經驗後,我發現讀書會不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讀完一本書而已,還能有更深入更豐富的「三個層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