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邱耀陞:讀書會不該只是「讀完」一本書,那太可惜了!

Posted on

大學最近興起了一股讀書會的風氣,有些人會聚在一起看課外書,也有人透過讀書會來自學線上課程。

但也開始聽到身邊朋友抱怨,有人覺得花時間沒什麼收穫,有人覺得自己學習跟透過讀書會學習沒什麼區別…

兩年前,我為了解決書櫃上大量尚未看完的「書籍」及「線上課程」,我開始自己舉辦讀書會,希望可以透過夥伴的力量督促自己把這些書籍跟課程消化掉。

但事情沒有我想像的順利,我經歷了數十次的失敗經驗後,我發現讀書會不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讀完一本書而已,還能有更深入更豐富的「三個層次」:

一起「讀完」一本書

第一個層次就是「讀完」一本書,這個層次不追求過多的討論,大家的需求單純就是平常很少看書,希望可以養成讀書的習慣,以我之前辦過及參加過的讀書會,這類型的舉辦方式通常有 2 種:

  1. 主辦人負責導讀書籍內容,其他參與者來聽主辦人說書本中的精華
  2. 讀書會前大家都不用看完書本內容,而是在讀書會的第一個小時進行分工導讀,有人負責第一章,有人負責第二章,看完之後的第二個小時開始導讀給彼此聽。

上述做法都可以讓參與者可以穩定的「讀完」一本書,但這樣的做法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聽完明天就忘了」。

因為這樣基本上只有把知識輸入進腦袋裡,但缺乏輸出,所以記憶不會停留太久,聽完也難以有所行動。

假如讀完一本書,但對於自己的思維跟行動沒有任何改變,那基本上就跟沒讀一樣!

一起「批判」一本書

既然單純聽完不能有所改變,那我們就要開始練習「批判」一本書。常見做法有 2 個:

  1. 讀書會前大家各自把規定的章節讀完,然後由其中一人負責導讀一個章節,大家在聽的過程中把覺得疑惑或想批判的問題寫在便利貼上,接著大家針對每個問題一一進行「討論」
  2. 由一個人負責導讀,而其他人要進行角色扮演,扮演批判者的角色,質問導讀的人的各種觀點。目的是要把對方問倒,以此進行「思辯」!

上述做法會讓大家可以運用書中的知識進行思辯,並且進行價值觀的碰撞與衝擊,進而導致參與者的思維發生改變!

但我認為這樣做還不夠!

思維改變了,但如果無法有所行動,那你的生活也無法有更多的改變!

舉例來說:之前為了引進 OGSM 進我的新創團隊,我花了 2 週的時間要求大家把《OGSM 打造高敏捷團隊》這本書 讀完,並開始設計一些 Excel 及 Notion 的系統,開始應用 OGSM。

但用起來非常的卡,我們會花很多時間糾結「這樣做對不對?有符合 OGSM 所說的嗎?」,接著我們回頭開始「批判」這本書的內容。

我們嘗試去找出我們可以適用以及我們無法適用的地方,並且發想這套架構一開始是為大公司所設計的,並不見得適用於新創團隊。

因此我們借鑒了 OGSM 的概念進行微調,轉變成我們自己的管理系統。

photo credit: 邱耀陞

所以我進一步發展出第三個層次:

一起「應用」一本書

這個階段的目的是除了讀完並批判一本書,更重要的是有所行動做出實質的改變與進化。這個層次也有 2 種做法:

  1. 大家一起集思廣益思考如何運用書本中的知識
  2. 由主辦人設計學習單,帶大家設計行動計畫

以我之前讀《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時,我們讀到有關商業模式的章節時,我們就集思廣益來思考我們彼此理想人生中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以及具體如何實踐出來

然後我們就拿了很多便利貼,開始描繪自己的想像,並且跟彼此分享,分享完之後會再給彼此的商業模式一些建議跟想法。

photo credit: 邱耀陞

做到這個層次,也才能達到:

透過具體的行動,讓人生有有所轉變,邁向自我實現的路途!

總結

  • 讀完一本書:透過分工導讀的方式,讓大家可以讀完一本書,但未經思辨與應用的吸收是無用的吸收。
  • 批判一本書:透過批判書中的知識,刺激大腦的思維進而產生轉變,但缺乏具體的行動計劃。
  • 應用一本書:除了讀完與批判,更重要的是有所行動,讓改變真實發生!

最後,我想說說我經營讀書會最大的收穫,那就是「我獲得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

我們是 5 個完全不同領域的朋友,有經濟、心理、機械、設計跟商管領域。

我們每兩週會透過讀書會見面,除了讀書以外,也會應用自身領域所學去做延伸討論

這個讀書會我經營 1 年多了,能不斷看見彼此成長變化的樣子,我想這就是讀書會帶給我最大的感動吧!

如果你也想改變人生的話,那就趕快來一起辦讀書會吧!

作者相關文章:

我是邱耀陞,
一個致力於讓自己與身邊的人們擁有幸福的人生,
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如果你也想辦讀書會,但不知道如何舉辦的話,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讓我與你一起想想如何辦讀書會吧!

預約諮詢連結:https://bit.ly/RBYSS_Consuel

本文原刊載於此,亦刊登在《翻轉教育》,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