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邱耀陞:除了休學、Gap year,你聽過生涯探索 MVP 嗎?

Posted on

近年來休退學的比率逐漸增高,許多迷茫的人都會想要跳脫框架找尋自我,但要跳脫框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乖乖聽話」這件事我們也做了 10 幾年了,要突然跳脫體制會讓人感到焦慮與不安,進而不敢做出任何決定。

我覺得唸書唸到現在我似乎已經失去學習的熱忱或是動機。

在學校被課業考試時間拉著往前跑,沒有時間讓我停下來,做任何事都會考慮他會花多少時間或是成本,然後想到最後就會不了了之,寒暑假雖然也有時間讓我去探索,但是覺得學期間已經被課業壓榨,每次放假的時候只想好好休息,就算想要做什麼事情,也已經沒有心力或是動力去做。

雖然現在的我試著脫離這個處境,但我好像快要聽不見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想停下來,但仍是會被許多事情拉著往前跑,只知道自己不喜歡也不想要現在的這條路,但是我問問自己到底要去嘗試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 想休學讓自己緩一緩去找自己真的想要的東西,但也會怕自己休學後什麼事都沒有做只停留在原地⋯⋯

by 一位迷茫的成大生

那該怎麼辦?我們就只能繼續成為待宰的羔羊嗎?

這就要談到今天的解法了:生涯探索 MVP

什麼是 MVP?

MVP 的全名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也就是最小可行性產品,常出現在創業上,最小可行性產品是一種在開發產品或服務時的方法。它是從做最簡單的事情開始的,然後逐漸添加更多的功能,以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

MVP 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應該先小規模小成本的實驗,確定該產品可行後,再投入大量的資本。

過去許多人在創業時,在尚未確定該方案可行前,就投入大量資本,結果最後血虧破產…

什麼是生涯探索 MVP?

在生涯探索上也是如此,我們不敢休學或 Gap year 往往就是因為擔心自己離開體制之後,什麼都做不了,擔心自己會兩頭空,沒拿到學歷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最後過了一年後毫無進步,浪費了一年的時間…

所以才會需要生涯探索 MVP,我們先用低成本的方式來進行小規模探索,找到生涯探索的方法跟節奏之後,慢慢的投入更多的成本進去

實際上該怎麼做呢?

你可以慢慢轉換,一開始花 80% 的時間顧好原本的課業,給自己 20% 的時間去做探索,當你抓到一點感覺後,再把課業的時間減少到 60%,增加探索時間至 40%

實務上可以一開始先每週給自己 3 小時的自由探索時間,那 3 個小時就不做任何工作或學校課業,傾聽自己的聲音,看看自己想做些什麼?可以單純的出去走走,去書店逛逛,參與有興趣的活動,去做任何你喜歡的事情。

然後,再慢慢的變成每天 3 小時,重複上面的事情,每天累積下來就會帶來巨大的改變

每天進步 1%,一年後你會成長 37 倍

每天退步 1%,一年後你會弱化趨近於 0

隨著時間的累積,微小的改變,因為複利效應,會帶給你驚人的成果

——《原子習慣》

這樣慢慢的轉換比起 Gap year 可以更好的實行,風險也比較低,也不太需要太多的心理建設就可以做到

為什麼是「空一段時間」呢?為什麼不是找課程來上或者找書來看?

因為如果你去修課的話,往往還是陷入了外在動機過強的狀態,你不是發自內心的去做那些事情,而是為了一些外在的獎勵或限制而去做

所以我認為要空出一段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排除所有的外在聲音,脫離父母的聲音脫離社會的聲音脫離同儕的聲音,只剩下你自己的聲音,唯有這樣才可以完全 follow your heart 做任何的事做任何的探索

有了時間之後才可以做出好的探索,所以先從最簡單的空出時間開始做起,至於空出時間之後要做什麼,等空出時間之後再說吧!

我如何做「生涯探索 MVP」的?

高中時的我就開始做 生涯探索 MVP 了,那時候覺得上課沒用,因為我待在教室除了打傳說對決、吃泡麵以外,就是寫補習班的教材,反正就是跟台上的老師無關,然後我又覺得待在教室很干擾我,無法讓我專注,所以就萌生了翹課的念頭

很剛好的我是資訊社的,所以我就會翹課去資訊社寫程式,因為那時候覺得寫程式蠻好玩的,所以就走上了翹課之路

但這條路走得蠻不順的,因為身邊都是天才(我是南一中的),打比賽幾乎都輸,所以高中我也轉換過很多跑道,一開始嘗試演算法競賽,後來轉去嘗試資訊安全,也試過軟體開發,最後是打了一場商業競賽,才發現自己對做產品及商業模式比較有興趣,也花了我將近 2 年多的時間才找到初步的方向

那時候也會徬徨,我是一邊顧課業一邊探索的,但我課業就是最低限度的處理,我只求自己考到班排 15 ~ 20 之間就好(全班 40 個),基本上讀 20% 的內容就可以考得不錯了,剩下的一些很鑽牛角尖的分數我就直接不拿了,這樣就很多時間可以做課外的事情了

現在上了大學之後,我增加了大量的時間在做生涯探索,我學分通常都壓在 20 以下(我這學期 16 學分),然後通常會有一半是廢課拿來充學分,一半是認真想上的,畢竟 128 學分其實真的太多了。

而我多半都待在家裡,執行個人創業的工作業務、上線上課、閱讀大量書籍,學校課業現在只佔我生活中的 10% 不到。

總結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期望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共勉之。

不是因為我們有方向才可以跳脫框架,

而是因為我們跳脫框架了才有方向。

不是因為我們特別才可以做這些特殊的事,

而是因為我們做了特殊的事才使我們變得特別。

想了解更多大學跟科系資訊嗎?覺得迷茫想找人聊聊嗎?

那就加入學涯引路人的社群,跟成大學長姐進行互動吧!

作者更多相關文章:

本文原刊載與此,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