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我再次回顧目前的學習狀況,已經到了學期結束。
我發現自己隔了更久才想要去做回顧,通常這代表我覺得自己「恍然大悟」的頻率變少了。我也發現,自己得到啟發的門檻在這個學期有所提高,明明這個學期算是實現了我的一個小小夢想,做到了很多原本做不到的事,也覺得在過程中學習到很多。
到底是為甚麼呢?目前還不知道,總之讓我們先來整理這學期發生了甚麼。
簡單來說,我害怕一個困難發生,結果真的發生了。但這也讓我開始運用新的概念,決定認真面對之後,我不再害怕這個困難。
其實,我這學期不太想開學。甚至有點想休學,因為害怕在大學裡找不到學習動機。
因為不想開學還有想參加一些活動,所以特別讓星期一空著,結果開學第一天我看了場電影才慢悠悠地去學校。到期中之前,我發現自己在上課時常感到沒有動力。明明選了有興趣的通識課,卻感到大失所望。或是覺得報告難搞而不知不覺忘記繳交,甚至想說乾脆退選三門通識課算了。
呈現一個對抗學習動機低落的狀態。
但在寫出我喜歡的期中報告之後,很神奇的心裡的障蔽消失了,我開始去尋找對抗無聊上課方式的作法,同時也去思考我到底想要在這堂課獲得什麼。研發出一些方法後,我發現課堂本身有不有趣也不再那麼重要……因為周圍的環境是無法輕易改變的。
而能夠做到這些,是因為我在這學期將新的概念「學以致用」,使我能夠慢慢去做出行動,進而改變現狀。這些是來自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為基礎的微學分課程。
1. 焦慮是「行動偏離目標」或「逃避的工具」
根據阿德勒的目的論,任何行動都有目的,感到焦慮除了是因為行動偏離了目標,也能夠成為逃避的工具。
想著是體制的問題,沒有學習動機是理所當然,在學期初我立刻充滿了逃避的心態,也累積不少焦慮感,這些焦慮感使得我暫時逃避了一些作業。
我選擇的是透過參加我覺得有意義的活動,去暫時隔離這些感。但也因此忘掉一些該做的事情。
這可以解釋我為何很喜歡一邊上網一邊寫作業、壓力大的時候去吃好吃的、一直看影片等等。
還有做了感覺有意義的事,但是感覺空虛的矛盾。因為並沒有在原本的目的上,就算那件事再有價值,還是會覺得少了什麼。
不過解決的方法很簡單,修正行動或目標即可,重點是去面對作出調整。
我試著去畫甘特圖去安排時間,整理好所有要做的事情之後,一天選幾件事來做。也會去圖書館專心的打報告,就這樣,在期中考我不只寫出自己也滿意的報告,也順利的補完之前缺交的部分。
2. 學習要有目標,不然不可能會認真
我可以用這學期製作的雜誌來解釋。這也是我雖然沒有百分之百成功,也覺得學到最多的嘗試。
起因是系上開了一堂可以決定自己要學什麼的課,老師會協助諮詢、訂下要完成的學習內容和計畫。這有點像自主學習課,不過有更具體一些的輔助。
一開始我只想了可以放進去的內容,寫了大略的企畫書,但沒有想得很清楚。至於時程表完全沒有在計畫書當中,因此拖了很久才開始正式生出內容、進軟體排版;沒有很具體要在哪一天完成,直到接近學期尾聲,被提醒發表日期之後才開始著急;唯一最明確的目標是要做出一本 Zine,所以即使因為進度拖延有些無法做到完美,我還是選擇印下去,先求有再求好。當然成品出現了一些瑕疵,但仍然算是完成了。
如果可以增加明確清楚的目標,或許這本雜誌就可以增加完成度。
我感覺只是有興趣做雜誌,但僅僅是將作出雜誌當成目標可說是非常的模糊。在途中需要更加具體化每一個浮現的小目標,而我想這是可以套用在任何想執行的計畫的。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我在選有興趣的課會因為不如想像中有趣就很容易退縮,因為我本來就不清楚的目的瞬間消失了,令我無所適從呀!
3. 任何學習,如果沒有改變行動,那就是枉然
這也可以拿來衡量自己是否有成長。
如果上了一整個學期,只是知道了更多知識,卻沒有更加去利用的話,雖然可以說是暫時用不到,但也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成長。因為如果心裡覺得沒有用,那自然沒有辦法改變自身的行動。
我在復盤的過程中,發現八成仍是儲備了自己有興趣的知識,但還無法展開真正的行動,或是仍然選擇了舊有的方法(例如畫了甘特圖,但再也沒有使用它),剩下的兩成才寫入今天的文章。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也不知道這到底是好是壞。
總結
我認為自己的困擾是沒有學習動機——實際上,這成為我逃避的藉口之一。
而雖然發生了改變,但有些事情還是感到能力不足所以逃避,希望以後能夠面對。
有些則因為堅持面對,也找到方法所以順利克服。
–
本文原刊載於此,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