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公立學校,小孩面對著被安排好的課程、考試,身邊的大人告訴他們:照著我們的建議生活就對了,照著做就可以獲得幸福的人生。
孩子照著大人的安排走,卻只有少數孩子能夠在這套遊戲規則中獲得成就感。於是我們教出迷茫、害怕失敗、對學校生活不滿意的孩子。
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教出充滿內在力量、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自動自發、知道自己可以面對挑戰並解決問題的孩子?《瑟谷:最適合未來的教育模式》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實踐理想教育的靈感。 …
「老師,我不知道以後要幹嘛?」
台灣教育環境下,許多學生的生活都被考試、補習塞滿,每天忙碌,但對未來卻感到迷惘。在這篇文章,我是蘇哥(蘇倚恩),將會教你用 2 個步驟釐清內在價值觀,並且規劃出具體的實踐方案,讓你慢慢掌握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理想的樣子! …
今年做了許多紀錄反思跟嘗試,把自己搞的忙碌雖然在他人眼中很荒謬,但我想這是一個只會讀書的體制生最好探索自己的方式。2023不免仍繼續水平探索各領域,但是會更加收斂,期許把自己打造成專精三項技能的查爾斯。
雙魚男的世界大概只在乎愛情跟成長,所以簡單整理了2022年的改變成長: …
備考到比較後面的階段,其實會漸漸發現到最大的敵人不是建中、北一女的學生,而是「自己」。自己會給自己過多的預測來嚇唬自己,或者因為自己的惰性懶著讀書,又或者因為心情種種因素有所影響備考情況,與自己共處是很重要的事。 因此我常告訴我自己:「做最壞的打算,盡最大的努力,看看自己有哪些不足的盡量的去補足。如果結果不盡人意,再轉個彎往不同的路走,過好每一天。」 此篇文章希望給學弟妹做為參考及給予讀者們更多在考試上的方向及動力 …
我問:「你如何準備一堂課?」 「我會先閱讀很多資料,了解關於主題的大致內容,不會讀課本。然後思考好的開放式問題⋯⋯然後我會去找資料,讓學生可以閱讀,接著思考如何引領學生思考。課程最後會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希望有不同的問題。」Miki 回答。 雖然隨身帶著課本,但顯然他更傾向透過「探究」的方式來備課。
「我希望他們可以懷疑事情。」 …
現在回頭想想進入大家眼中的「末段大學」不一定是件壞事,也是因為這次的滑鐵盧,從此開啟了我不一樣的思維和人生。一踏進學校的我,沒心情社交和遊玩,大一上學期的我只想著:重考、轉學考,無論如何要回到我學測成績能申請上的頂大。就這樣拼了一個學期,某天發現這四個月中除了讀書,沒有參與課外活動、想學習的事情因為讀書全被延後。我開始問自己:如果沒有轉學成功,難道我大學四年就為了進入人人稱羨的好學校而只一直讀書嗎?因此,我決定放下轉學考的念頭,開始尋找系上和校內的活動,希望建立起充實的生活。 …
如果文中的「三個條件」都滿足,那我認為你不用去拼學測了,高中那些「鬼東西」念得再滾瓜爛熟,跟你未來的人生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當然,以上這番話,大多數的父母可能聽不進去。因此真正的關鍵,是如何說服「大魔王」——爸媽。好人做到底,學習家也提供以下三點建議: …
事實上,「迷惘」是我們得以重新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只有先勇敢踏出「第一步」,才有可能引發「下一步」,我們的人生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有問題的,從來都不是「迷惘」本身,而是叫我們「別想太多你就 XXX 就好了⋯⋯」的那個那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