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程
改變的起點來自於對現況的不平,而改變的價值來自於對自己的反思。
幾個十七、十八歲的學生,莽莽撞撞地報名參賽。想當初參賽的契機,只是想嘗試改變教育現況,隨即結識了幾位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們來自不同縣市,跨越不同的年齡層,但同樣對於教育有著特別的想法,有人希望能改變本土語言教育的困境,有人希望能改變月經教育的污名化。素昧平生的四個人就在這一場特別的中學生挑戰賽相遇,意外發現自己並不孤獨,所關注的議題其實能在另一個人心中深深共鳴,深深迴盪。
於是我們著手開始準備,首先分析教育現況的缺陷,以及探討如何解決並推廣我們的理念。藉由比較現況與理念的差異,渴望找出我們企劃的可行性。我們原本就認定改變社會現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既然有這個舞台,決定挑戰看看,也冀望在路上能認識更多關注議題、同時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人。
過程中父母也說過我們「只是學生」,盡好我們念書考大學的本分就好,何須莽莽撞撞,尚未成年就想改變社會?
但我認為現實不是這樣子的。正因為身為學生,走在教育最前線的我們才是最應該提出改變的人。
這是第一屆的挑戰賽,找不到任何先例可以參考。於是我們剪輯好報名影片,心懷忐忑地把報名郵件寄給主辦單位。
迷惘
在諸多挑戰隊伍中,我們很幸運地進入初賽。然而,我們所被分配到的組別並非我們原先準備的「教育議題」,而被分配到「國際合作」,於是,我們遲疑了。面對國際外交,我們並沒有特別研究,先前準備的資料也都派不上用場,企劃書都還沒產出,原有的資料與經歷通通不能使用,團隊裡的人面面相覷,群組頓時沉默了下來。
即便現況如此,我們還是會努力挑戰,這是我們小組內的共識,我相信我們也是因此義無反顧地接下了國際合作的挑戰。
我們從頭開始找尋相關資料,原先預計以巴拉圭為我們企劃的合作對象,找尋到巴拉圭當地原住民族的傳統技藝,原本想藉由臺灣與巴拉圭的原住民族文化為外交合作的橋梁、辦理相關展覽。然而後來卻發現這樣的企劃有著極大的缺陷——藉由發放問卷得知,大多數人對企劃表示支持,參與意願卻不高,我們認為這樣的企劃是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的。
就在複賽截止的前一週,團隊決定捨棄原本選定的巴拉圭,同時注意到瓜地馬拉政府想在當地河流 río cahabón 建設水力發電廠而與當地居民有發生衝突,而「環境保育」是臺灣近年特別提倡的問題,同時還可以探討環境變遷與人為活動的關係——藉由問卷也發現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數較之過往有所提升,緊接著我們選定以刊物與繪本作為推廣理念的媒介,其次設計實境解謎作為主要的企劃亮點,同時也實地訪查臺灣受到破壞的河流並找尋解決方案。
就這樣,很幸運地通過初賽,面對緊接而來的複賽,我們還需要繼續優化企劃內容。
重新定位
接下來,我們實地訪查了許多臺灣的水域,除了探討水資源污染外,同時也找尋適合實境解謎的場地。恰好我們的組員大多來自不同地方,借地利之便很順利地拍攝好不同的水域污染狀況,並剪輯成片。
而複賽的比賽環境是實體報告,在偷偷觀察別組的發表簡報後才驚覺,不少同齡的參賽者對社會的觀察都比我們深刻許多,也比我擁有更強的行動力。賽後檢討後,我認為團隊不足之處有以下四點:
其一,是對社會大眾的實際影響力偏低,大多只能影響同齡朋友。從我們的問卷樣本可得知,雖然觸及的年齡層廣泛,然而其中約有六成四的樣本屬於 16~18 歲的高中生。調查結果與實際狀況的誤差應該不小。而我們的推廣媒介也只有一個小小的 Instagram 帳號,會追蹤關注的大多只是周遭朋友,影響力真的有限。
其二,是我們實踐企劃的做法,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依然不高。即便我們有設計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推廣方式,並分作短中長期計畫。然而對外交與環境有興趣的人依舊是同樣的人,團隊的所作所為頂多將理念灌輸給本來就知道這些道理的人,畢竟對議題沒興趣的人還是不會參加活動。
其三,是對於企劃設計對象的偏頗,造成我們企劃設計有偏題。我們被分配到的題目是國際合作,然而我們議題企劃偏重於向臺灣人宣導河流破壞的議題,兼之宣導的邦交國瓜地馬拉也遇到相同問題。雖然我們有提到未來會以此議題為外交橋梁,與瓜國人民進行合作解決問題,但這部分仍偏薄弱——我發表後也意識到團隊的企劃對象偏重於臺灣人,幾乎沒有觸及瓜國人民。相較之下 For-MOSA 那組以 Minecraft 作為國際合作的橋梁,選材就合適的多。
其四,是實行議題時會存在的缺陷。我認為我們的短期計畫編寫繪本與刊物,對於中學生而言是可行的;而中期計畫要實行實境解謎時就牽扯到屆時我們會是大學生,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能辦理實際解謎的次數就不會太多,推廣效果有限;最後是長期計畫的行動餐車,雖然它被歸類於長期計畫,但在社會現實與生存壓力下,倘若沒有補助或實際的金援支持,我認為以剛出社會的新鮮人而言,要做到在偏鄉地區推廣理念的行動餐車有些困難、風險也高。
針對以上四點,我認為未來解決的方案:首要注意的點在於審題與選材。我們一開始的選材就有些偏題,導致國際合作的成分降低;其次是企劃實行的現實考量,撰寫企劃不是打造許願池,提出實施方案還需要與現實相互比較思考可行性;最後還需要找到能夠適切推廣理念的平臺,要擺脫同溫層的限制,吸引更多人注意到議題。
基於以上反思,這次複賽沒有晉級似乎成了理所當然,但看見許多學生對於社會現況願意提出解決方案,著實讓我感到悸動。學生從來不只是會坐在教室裡被動學習,我們有想法、有理念,面對社會上許多不平的現況我們勇於改變。
再前進
有才華的人十分耀眼,肯努力的人也會發光。這是這場比賽最讓我深刻感動的一件事。
本來我們想改變的現況本不在國際外交,為了挑戰賽,我們將自己原有的一切歸零,重新從蒐集資料從頭做起。事後我們也重新檢討,認為我們企劃不成功之處在於國際合作的部分太少,而環境議題的部分偏多,有些離題之虞。
十七歲的這一年,我有了特別不一樣的經驗。挑戰賽的結束並不代表挑戰的結束,因為我們依然在學習。
整場比賽真正讓我深刻成長的關鍵在於:
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 洪誼哲
111.7.21.
看更多:中學生挑戰賽總決賽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