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大學生永續創新論壇:看見屬於青年影響力職涯的無限可能

Posted on

什麼是STI?STI 在做什麼?STI 全名為 Sustainable Talent Incubator,由TYCIA臺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發起,是台灣第一個針對永續議題的大專生人才孵化計畫,培力青年聚焦ESG、SDGs議題的學習與實作。

在填鴨式的教育體制下,許多青年學子開始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與焦慮,而針對「永續人才」,STI 為學生串連企業資源,邀請知名品牌 MSI微星 從企業角度分享「個人品牌」與「產業趨勢」。 

同時,STI 也致力於提供人才更多發揮的舞台,這次邀請到三位 STI 第0期的優秀學員,跟大家分享自身如何以學生的身份,找尋人生的方向,並發展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生涯!

扣除滿滿的頭銜,你會怎麼形容自己?

今天把頭銜(就讀的學校、經歷等)拿掉的話,你會如何跟別人介紹自己?清大心諮系宋蓁提到,生涯不是像考試一樣做別人給你的選擇題,而是像個設計師一樣觀察、思考,然後設計自己的人生,嘗試看看先從向內探索去尋找自己的興趣,再透過向外行動去嘗試是否與你的想法一致。

清華大學心諮系 宋蓁(圖/TYCIA)

向內探索:先問自己你是誰?想去哪裡?

宋蓁提供四個方向幫助探索。

  1. 你喜歡的事:哪些事做起來會讓你覺得事情過很快?讓你感受活著?
  2. 你擅長的事:哪些事做起來會讓你很有自信?在你眼中比別人厲害一點點?
  3. 別人會付錢給你的事:過去打工的經驗?
  4. 世界需要的事:世界需要的事情有一堆,你最想改變什麼?

「不去過別人人生的方法,就是釐清自己的價值觀」

向外行動:想好目的地後,你要怎麼去?

Step 1 發想:先收集資訊然後去計劃。

Step 2 原型:小試身手,以相對低成本的方式去測試,一日體驗的工作坊或是幾個月的實習

Step 3 後續行動:嘗試過後再下一步行動。

 「面對自己的不知、不想、不敢,然後勇敢去做」

不要把擅長定義為很厲害

你不用等到 100 分才開始,因為你 90 分就能夠教導 80 的人, 60 分也能教 0 分的人。在想自己「擅長什麼」時,不一定要是最頂尖的才是擅長,而是可以思考,自己在做什麼事時,有感覺「比別人厲害一點」的自信。因為重點是有這份自信,推動自己透過擅長的領域來往前行動,發揮自身影響力。

勇敢面對害怕以及別人的眼光

面對行動之前的「不敢」,其實就是指面對害怕,比較常見的有「怕失敗」以及「怕旁人眼光」,關於怕失敗,我們可以想一個情境,就是如果做這件事情的失敗率有 60% 的話,我們會怎麼做呢?

  1. 往失敗想,思考「如果中到 60% 的失敗,會怎麼樣?」有可能你會發現,即使失敗也不是一無所獲,而是有其他收穫。
  2. 往成功想,思考「如果中到 40% 的成功,又會是什麼結果?」想完這個問題,我們才能進一步想:「我到底要不要為了成功後的成果,去面對 60% 的失敗率?」

無論你思考的結果是什麼,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這樣的思考就是面對害怕的一步。感到害怕並沒有錯,只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式去面對這份「不敢」。

當你害怕別人的眼光時,我想分享以下兩種方法。

  1. 投入足夠的努力,面對他人的質疑,我們可以先投入、做出成果,來回應對方的疑問。
  2. 投入同溫層,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跟你一起做這件事,當你有個團隊、有個同溫層時,其實會為自己帶來很多勇氣。
元智大學企管系 周彥妮(圖/TYCIA)

“Small action can have a huge impact”

相信平凡無奇的自己,也有影響他人努力前進的動力

幫助你在大學中跳脫框架,探索新事物過程中的三步驟

  1. 需要加強的地方 : 找出在你想做的這件事情上但缺乏什麼能力。
  2. 從小地方開始行動 : 把握每一次可以嘗試與練習的機會,長期累積實戰經驗。
  3. 調整、堅持 : 針對回饋進行改善,堅持自己的初衷以及當下的行動。

你的人生是為自己命題的申論題,而不是絕對的選擇題

明確知道自己不喜歡讀書,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未來應該要朝哪個方向前進,又或者只能按照爸媽以及社會的期待來度過這一生。一路上,一定會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但最重要的是,其他人講的話都只是標籤,既然如此,我們為何要讓他人為自己貼上標籤? 就此定義自己的人生呢?

不是讀了醫學院未來就只能夠當醫生,人生中是可以有很多機會與選擇,在成長的道路上,很多時候都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也會有很多聲音讓你開始懷疑自己,但請叛逆一點,堅持自己的路。

了解自己缺乏的能力,但不是要你否定自己

在做每件事時總會面臨挫折和挑戰,當開始懷疑自己時,以理性的態度分析並回歸本質,適時的認知自己的不足,從最根本的問題解決與改善,關於「認知不足」這件事,並不是要你否定自己的努力,認定不會成功或是開始限縮自己職涯旅途的發展。

相反的,是透過此一機會更加認識自己,理性判斷需要加強的能力,並透過反覆練習與修正,「做中學,學中做」只有行動才有改變的機會。在成長的道路上也可以參考過來人的經驗,秉持「不盲目、不否定、要堅持、要明確」四大理念,按照自己的速度,走出自己的道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不是誰的複製品。

滴水穿石,每個人都可以是那滴水

堅持,是通往成功道路上必需的能力,在學的時期是個能讓你盡情試錯的大好時機,透過不斷的犯錯去累計自己的籌碼,失敗經驗之所以重要,在於你能夠從中學習,轉化成你的助力。

「許多人並不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更多的是不相信自己而因為一次次的阻力就此放棄。」

其實在我人生中遇到挫折、無數次想要放棄時,我最好的朋友送給孟子說過的一句話使我受益良多,所以現在我想要送給一同在為自身目標而努力的你們,願彼此都能邁向自己的人生道路。

「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

政治大學企管系 張朝宣(圖/職涯實驗室)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or 如何「活出」最好版本的自己?

以想要環遊世界的目標為例,如果直接幫你把人生快轉十年,直接獲得世界各地的經驗和成就時,你願意嗎?

可能會有蠻多人不願意的吧,但有很多人在他們的人生中活得不像自己,只是為了達成目的。朝宣提到,記得不要以頭銜為榮,而是以過程中所學所穫為榮,並透過累積經驗,幫助自己了解未來真正想要的生活。

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專注在當下

未來還很遠,你無法預測未來想要幹嘛,可以透過「多重宇宙」來幫助你思考,假設當處在不同宇宙的你,做著不同的事情時是否有更好的結果,在過程中發現問題,與現況來比對,來幫助你修正現在的狀況,去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生命中的所有經歷都是寶貴的體驗,沒有人能夠預測何時會死亡,說不定明天就世界末日了,生命就是如此脆弱,除了專注於目標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學習讓每一秒都成為目標的現在。

不要讓拖延症成為你的累贅

提升你的行動力,多去嘗試。透過不斷的嘗試更了解自己,尋找自己喜歡什麼。你就是你,不是要成為誰。根據自己當時的時空背景、家庭環境而定,去追尋最適合你的人生。

但是在嘗試之前,先評估自己的能力。提升行動力而不是橫衝直撞,是檢視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本錢。例如你現在是個學生,你想要出國旅遊,目前家裡的經濟狀況只能負擔機票錢,但住宿、生活費等其他費用無法負擔,這時就不是想要嘗試就直接買機票飛過去了。你應該先準備好,了解自己身邊能夠運用的資源,再去執行。

未來產業趨勢?

沒有人能夠真正知道未來的趨勢,人生就是不斷地重塑自己、學習新事物。最大的困難在於是否有足夠的心理素質一次次的重塑自己,因為當你 20 歲時可能是第一次的塑造自己,但是當你 40、50、60 歲時呢?你很有可能會為了因應就業市場的需求,面臨到不斷的放棄過去的所學,一次次的從零開始,改變會使很多人痛苦,但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

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保持學習的心態

保持學習,學習什麼都可以。可能你所學的很多東西在20年後就派不上用場了,但有一個東西不會因未來的趨勢而淘汰,就是你的心理素質。擁有足夠堅韌的心理素質以及必備的情商來反覆重塑自己,在一生當中不斷學習,改變學習的方法。以往的學習就像是在建造房子一樣,現在的學習應該要像是搭帳篷,你可以把它折疊起來,並且可以迅速、容易的移動到另一個地方,這才是未來的產業趨勢。

經營個人品牌

一定要經營個人品牌嗎?講師認為不一定,雖然個人品牌可以讓別人能夠更快速甚至在還沒接觸以前就了解你,多數人在選擇購買商品、體驗服務前都會傾向選擇自己所熟悉的東西,或是透過網路去收集相關資訊。但沒有經營個人品牌時,你也可以出現在大家的搜尋雷達中,別人的宣傳、報導,當你能夠達到別人無法的成就或自身能力過硬時,你可以不用經營,因為會別人會來幫你做這件事,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選擇題,你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道路。

STI 永續人才孵化計畫第 1 期的課程已於2022年9月展開,後續課程也會開放全國大專院校學生旁聽參與,歡迎對於永續議題有興趣的學生一同共襄盛舉。

撰文者:中原企管系 張家瑋
責任編輯:成大外文系 柯盈如

本文原刊載與此,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