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羊正鈺:學生為什麼要實習?你一定要知道的十個迷思

Posted on

上週受邀去某大學分享,QA再次被問到有關「實習」(intern)的問題,「實習真的有用嗎?都在做雜事怎麼辦?」當下開啟了很多有意思的討論。

回想起來,距離我第一次找實習,已經是十年前了,我當過三次不同產業和規模企業的實習生,工作後面試過、帶過的實習生應該超過百人。以下用10點分享自己這十多年的經驗,不見得是「標準答案」,歡迎留言討論。

1. 你為什麼要「實習」?

首先,做什麼事情都要先問自己一個為什麼(Why),如果不清楚自己真正的目標,那最後會失望、覺得浪費時間也只是剛好。

只是為了累積履歷表的 title、經歷?我想要學習(具體要學什麼)?想要驗證自己的(哪方面)能耐?單純想累積職場經驗?想探索自己?還是想獲得人脈?想賺錢?抑或是別人都在找我也想要?以上都可能是原因,不見得有對錯,但一定要誠實面對自己,到底最想要什麼?(別跟我說全都要,你如果有能耐全都要,那應該也不需要看這篇文章了吧)

2. 實習多半「不會賺錢」

既然目標確定了,我們就來一個個檢視,實習工作分佈國內外各產業、不同職種有千百種,在此我只針對概況(不考慮少數特例或個案)。所以我要先說,實習大多「不會」賺到錢——這裡指的賺錢是扣掉車馬費、食宿之外,每個月還可以存一筆可觀的錢(可觀的定義每個人不同)。

十年前多數公司都是「無薪實習」(我自己前兩份都是無薪的),到我開始工作後台灣勞權意識才逐漸成長,慢慢從會給車馬費、到比較多的「津貼」,好一點的公司還會願意幫忙保「勞健保」,但基本上都不太可能是拿到正職等級的薪水,頂多是可以打平一些生活開銷罷了!

3. 實習不一定能「增加經歷」

是的,不少學生因為面臨求職,開始發現自己履歷表有點空,想趕快找個實習來填補一下。但我必須老實說,是,實習經歷的確可以讓履歷表沒那麼空,不過這幾年到處都在找實習生、校園大使,其實業界都知道相關職缺「很氾濫」。

有經歷是一回事,在履歷表裡面、面試的時候能不能講出自己的「價值」又是另一回事。因為看資料的人都有工作經驗,一聽就知道你實際在那份工作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和能力,以及你能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

就以社團經歷來舉例:假如你當過XX社長,不好意思面試你的主管也曾經是學生、多半也當過社團幹部,所以如果你當幹部做的就是一般幹部例行會做的事情,大家都辦迎新、搞成發,你辦的有什麼不一樣?做了什麼樣不同的決策、導致不同的結果?不然每份履歷都有差不多的經歷為何要錄取你?

4. 實習不見得會「學到東西」

大家在學校,是為了學習,而是你繳了學費,學校有義務要教你(至於教得好不好、有沒有效又是另一件事)。但是對於企業來說,每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極大的「成本」,所以不管是找實習、還是正職其實都需要「即戰力」(只是不同位階、工作需要的能力不一樣)。

所以,請不要抱著要去「學習」(尤其是硬技能)的心態去找實習,你必須先自帶流量,啊不是,我是說「能力」,先想想自己能為公司創造什麼價值。至於有些人在實習時的確學到不少,那我只能說是那間公司太佛心、在做公益,不然實習通常可以學到的,多半是「軟實力」的部分(後面會說明)。

實習第一天的部門傳統,就是跟人資到集團頂樓拍張合照

5. 實習不等於獲得「人脈」

很多人都會說,去實習可以累積很多人脈,我覺得這種說法「是」但也「不是」,因為我認為「人脈」的本質從來都不是認識多少人、或是去哪裡認識人,而是我們「如何被認識」的。(例如這支浮誇的影音我就不太贊同)

舉例來說,一個人實習過兩三間公司,交到他手上的工作顯少能讓主管滿意,但他卻忙著到處「認識人」,加了很多前輩的帳號或好友,那又如何?那些人就算「認識他」,對於圈內的人來說大家只會知道他是一個「不能把事交給他的人」,這時候認識越多人反而是丟臉而已。

反之,一個人只去一間公司實習過,甚至從來沒實習過,但他做事的能力身邊的同學、有共識過的學長姐評價都很高,未來去找工作的時候,大家一定都很願意推薦他、學長姐公司有缺人甚至還會主動找他,所以你說,實習一定可以增加人脈嗎?人脈比的是認識多少人嗎?

6. 實習不會讓你從此「ㄧ帆風順」

這可能是最大的迷思了(笑死), 其實以上講那麼多,大家應該多少會發現,世界上沒有什麼一定的事情,尤其是出了社會更現實,考得好不表示能力好、能力好不等於會團隊合作、人緣好也不見得可以解決問題,所以就算拿到一份、兩份實習經驗,也不會因此就讓你找工作得心應手、交男女朋友如有神助、就成為人生勝利組。

因為至少有兩個很大的變數,第一,你現在實習累積的經驗和能力,不見得適用於接下來要找的產業或工作。第二,現在的產業和工作,有可能才隔了一年就面臨營運模式大改、需要的人才完全不一樣的窘境,而且這個情況只會發生的越來越頻繁、影響的產業越來越多!

7. 實習可以體驗「工作的生活」

其實,實習跟學生最大的差別,就是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我知道身為學生一定都覺得自己很辛苦(我當年也是這樣覺得),不過等你們真的進入職場後就會知道「學生TMD有夠爽」,你會體驗到坐在辦公室就算一整天沒做什麼事,回到家就只想躺平的感覺⋯⋯

你說體驗這個要幹嘛? 用處可大了,只有你自己親自體驗過,你才知道「工作」是怎麼一回事,你願不願意未來十年、二十年都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還累得跟狗一樣?你願不願意下班後不是跟朋友聚餐喝酒、而是再累都要撥出時間自我進修?也就是當你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時,又會怎麼運用自己的時間?回過頭,也會更珍惜和運用自己的學生生涯。

別忘了,人生有至少 30-40 年職涯,每年逾 8 小時在工作,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就是選擇什麼樣的生活。

8. 實習如何培養我們「軟實力」

前面提到,實習不見得會學到「硬技術」,但通常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學到「軟實力」。舉例來說,在職場上你會看到各種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做事漫不經心、得過且過;有的人把每件事都當一回事,可以想到各種你沒注意到的小細節。還不見得是親手做事,光是能意識到這些差異,就是學習的開始,去思考別人為什麼做這個決策?為什麼這樣思考?為什麼大家都相信他?

如果你有機會參加內部會議,那就更有價值了,即便只是叫你整理會議記錄都是難得的機會,可以看到業界是如何準備簡報?主管聽完又為什麼會追問那些問題?又該怎麼回應比較好?什麼樣的會議是有效的?如何塑造一個好的開會、甚至是團隊文化?只要用心,有太多東西可以學了。

所以,常有人說實習是學「態度」和「思維」的,因為硬技能可能會被時間淘汰,但軟實力到哪都有用。

在奧美實習的時候,公司把集團最重視的十個核心價值印在牆上,其中我最喜歡寫在後面的這一句。

9. 實習是在打雜,但也在「印證自己的能耐」

還記得一開始同學的問題嗎?沒錯,很多時候我們去實習的工作內容是在「打雜」,但你不要忘了,沒有實習生的時候,這些所謂「打雜」也都是正職要做的工作。事實就是,一份在完美的職位,至少包含了七成以上你不想做、甚至討厭做的「打雜工作」,但你不能不做,在職場上大家都是為了那一到三成自己想做的事,去忍受那些不情願。

所以,學會把「打雜」的工作做好,正是印證自己能耐最好的機會,如果連打雜都做不好,別人憑什麼把更重要的事交給我們?而且往往你會再打雜的工作上,了解要把一件事情辦成,中間有多少環節、有多少人的參與,也才會更理解組織運作的方式和自己的角色。很多時候,要把打雜做好就很不容易了,而當我們把打雜做得讓人誇目相看的時候,也是別人賦予我們更大的責任和舞台的時候!

反過來說,實習也更能讓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承認問題!

10. 實習是我們「失敗最小的成本」

最後,我必須說實習也是探索自己很好的方式,我自己就是透過好幾次的實習去測試「把我喜歡做的事情,變成工作後,我還喜歡嗎?」而且一般實習就是一兩個月到半年不等,用這樣的時間去實驗,就算失敗了,也是最小的成本。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如果畢業後去求職,好不容易花幾個月找到工作,結果做一兩個月發現不喜歡,怎麼辦?是要撐個一年、還是快閃?前者浪費時間、後者又擔心給人留下壞印象。但只有實習,是名正言順的只待幾個月就閃人,未來面試也不會有人問怎麼只做幾個月就離職了。

少我自己當年,就是透過實習的方式來尋找自己的可能性。

我帶過的實習生,也不乏成功透過這個過程釐清自己要什麼。

最後,別忘了注意自己的權益,補上有關實習勞動法規給大家參考。

【延伸閱讀】羊正鈺:企業不會告訴你的「實習」真相

更多學習、成長相關議題歡迎關注學習家小羊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