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江佳恩:緊張、焦慮與不安是成長的過程

Posted on

登山時,若身負 15 公斤的重裝,雖然不好走、更容易跌到,但裡面都會是遇到困難時有用的物品,若僅背著小背包,遇到的問題會比較少比較輕鬆,可一但跌入谷底,要付出的代價會高。

就像走在人生的道路上,「過程中的不舒服,會幫你抵銷掉發生大事時的痛苦。」

2024 年 3 月中,花旗木準備盛開的季節,我得知了以「實際行動」為宗旨的青年永續社會設計挑戰賽,這四個月:新奇的線上媒合、愉快的製作投稿短影音、馬不停蹄的培力講座與企劃書撰寫、不斷修正的複賽與決賽實作、緊張到胃痛的提報環節,一連串關於大學校園垃圾分類議題的探討與解決,讓我收穫了很多:

這 2233 字,是怎麼來的?

您正在讀的這篇分享,總共 2233 字,那麼,是因為我有這些想法,所以用這段文字表達出來?還是因為我決定寫下文字紀錄,才有這樣反思與體悟?

我認為是後者,甚至借助了外在的壓力所以我寫了這篇文字:因為小羊的賽後反思徵稿、因為期望在社群軟體上發文紀錄,把原先零散的、不到 300 字表象的紀錄,延伸到自己的內在、未來。

這場挑戰賽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做出決定並邁出步伐,才有接下來的腳印。

從找隊友到決賽,這四個月之於我…

「這些發生在自己周圍問題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壓力不夠大、事情發生的不那麼密集,才沒有顯現出來。」

這些「第一次」發生的足夠密集,很幸運的後續有人與我深談,才能感受到許多一直以來隱藏在生活中的問題:

四年前,不知是因爲升上高中,抑或是經歷課綱的改變,上台報告的次數激增,也不知是因為熟能生巧,還是走在漸漸麻木的路上,站在台上面對老師、面對同學這件事已不再讓我緊張,尤其是站在教室的講台。

但,挑戰賽中複賽、決賽的提報,在不熟悉的地點、面對景仰的前輩、在可能是此生唯一一次報告機會的當下,喚醒我對於不確定事情的焦躁與不安,尚未褪去學生的身份就那麼沉重,若自己不持續精進、努力,未來出社會肯定會直接被釘在牆上……。

這次挑戰賽,在因死讀書而生鏽的齒輪抹上了潤滑劑,使之重新開始轉動。

心態的起伏

緊張沒隊友,

緊張連初賽都沒晉級,

直到確定進入複賽階段,我才發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限時動態讓身邊的人知道我最近在做些什麼,

因為我思考的已經不是「我有沒有進入下一階段」,而是「這段時間我獲得、失去、知道了什麼」。

即使沒有晉級決賽,我已經透過訪談多窺視了社會議題的一小角、結識了夥伴;

即使沒有在決賽中獲勝,我已經有幸來到會場欣賞到好多不簡單的企劃內容;

即使這篇徵文稿最終沒有被選上,但我已經透過這篇文字反思到很多,一年後、十年後甚至二十年後,重新翻開閱讀想必會是很特別的體驗。

何況,就算這次比賽止步於此,不代表我會停下對於議題的關心。

當然,心態的轉變不可能就這樣單純的向上提升,中間也有幾次起伏:

【A 方案還是 B 方案?】

合力撰寫企劃書階段,訪談搜集資料後,團隊遇到了一個叉路口:解決辦法,應該要以 A 為優先考量?還是以 B 為主?

經過爭辯最終透過多數決決定往 A 方向前進,而我是提出 B 的人,原先構想的突然一下子就都不適用了,因此心情低落,沒辦法、甚至是不願加入討論,接著就越來越跟不上,距離隊友越來越遠。

我沒加入討論這狀況直到決賽當天都還是沒有改善,之後偶然在 Instagram 上滑到一篇文,我才意識到「被說服與妥協」之間的差異,理解到不只這一次,以往的團隊可能也都是這樣崩解的⋯⋯。

參加賽後復盤工作坊時,我想了一個解方並與汲取同儕的建議,下一次團隊合作若遇到類似狀況,將嘗試這麼做:

  1. 調整心情,沒有人必要聽你的、也不用那麼固執,過了一陣子後我也確實就理解認同了 A 方案。
  2. 若遇到跟不上會議的狀況:私下找一位隊友說明狀況,請他一對一再大致說明一次先前討論的內容,設法在下一場會議開始之前重新跟上。
  3. 若身為領導者,應適時關心是否每一個人都有跟上當前計畫進度:可以用基本的會議紀錄,或是團隊成員輪流主持會議,一方面給予成員壓力,一方面給大家學習的機會,來達成此目標。

【知識量不足】

「發覺自己知道的事情很少很少時,才代表當下的我真正投入在領域當中。」

就讀森林系這一年,生活周遭的人時不時地說起環境相關議題,我也比原先還要知道了更多:高雄旗山馬頭山掩埋場及光電場的議題、11/10 在立法院有 2024 第二屆為野生動物而走的遊行等,原以為環境議題已是我熟悉的,但真正到社會上與他人交流後,才發覺自己還是太嫩了:

不會查文獻,

不擅長做甘特圖,

訪談二二六六,不熟環境議題,反而自己被問倒……。

實際走到社區裡的資源回收站發現環境其實很整齊,也許只有接近社會大眾的第一線,校園、火車站等公共場所才那麼髒亂,也理解到「訪談」,能獲得到很多網路上找不到或是與網路上落差很大的資訊。

記得回饋表單有題目,詢問我們比賽前後對議題的了解程度,0-10分,我對自己的評分是賽前6分,賽後掉到2分……。

原以為上大學就讀相關科系一年,天天上課耳濡目染,我是已經比一年前知道的更多沒有錯,但知道的還是極少。這三四個月發生的事,不斷的提醒我:

「無知並不可怕,當你以為自己了解很多事時才可怕。」

所以現在,也以「我學習到很多,但還可以學習到更多。」的想法繼續學習。

「在愛裡面長大的孩子,記得把你的幸運分送出去。」

這是其中一位隊友跟大家分享的話。

會說不容易,只是因為還沒遇到更不容易的事。

知道這場比賽資訊、在網路上結識夥伴、經濟能力允許我搭車北上參加活動……,發生的這一切都代表我生活在充滿愛的環境,現在,輪到我將這份愛傳遞下去!

永遠。

看更多:2024 青年永續社會設計挑戰賽 總決賽影音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