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Loading ...

mutahead mutahead

賴澤霖:永續工作的多元想像

Posted on

從 2015 年聯合國開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後,永續發展成為社會新顯學,越來越多學生把永續產業當作未來職涯方向,在學習家《永續是什麼?能養得活自己嗎?》講座中,兩位分享者擁有截然不同的背景,也都正在用不同方式實踐自己理想的永續,這兩人的職涯軌跡恰好證明對未來有明確規劃是件好事,但即便沒有,只要開始踏上尋找意義的道路,生命自然會帶你找到出路。

第一位分享者是教育創業家小羊,小羊的背景曲折,大學讀化學、研究所讀商科,畢業後沒有馬上進入職場反而是到肯亞當了一年志工,回到臺灣先投入媒體業再輾轉進入成大校園,最後開始自己創業。

另一位分享者是目前在世界基準聯盟擔任永續研究分析師的 Joey,他的職涯發展相對明確,高中參與模擬聯合國的經驗啟發了他對國際事務的熱忱,因此大學主修應用外語與公共行政,後來到日內瓦攻讀國際發展碩士並進入多個國際組織像是聯合國、世界經濟論壇實習。

在媒體業多年後,為什麽決定轉職投入教育改革?

2012 年小羊前往肯亞擔任志工,那年恰好也是台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一年,整個社會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所以他希望可以回國貢獻一份自己的心力。當時他認為想改變社會有兩條路徑,一是從政,參與立法程序或擔任行政官僚都有一定的權力,但政壇勢力盤根錯節,對於一個政治素人而言可說是困難重重;二是進入媒體業,小羊喜歡文字也相信文字具有引導大眾思考的影響力,經過各方考量後,他決定進入當時只有四個人的關鍵評論網,而這一待就是六年。

隨著時間過去,關鍵評論網的網路知名度越來越高,發布一篇文章可能有超過十萬人點閱,但這也讓小羊開始思考,究竟是文章被十萬人看到,還是跟十個學生討論社會議題比較有影響力?隔著螢幕,編輯無法看到是哪些人閱讀文章,看完了文章又對他們產生什麼改變,但是和十個人面對面聊天,這個關係和互動卻是更加緊密。

另一方面,他相信現在的臺灣教育體制十年內就會崩解,如同清朝科舉制度在西方船堅砲利下被消滅一樣,現在學校教的東西大多跟不上社會與科技演變,如果現在的教育體制崩解,那我們還能如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這是一個重要但卻鮮少人關注的議題,每個社會角色都有意義,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意義,而扮演一個先驅角色去探索、開發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小羊來說正是他的使命所在。

從媒體業走向教育,小羊認為一個共通「核心能力」是把複雜東西簡單化,作為編輯,議題溝通的對象是社會大眾,如何把一個繁雜的議題解釋得老嫗能解是編輯的重要能力;而作為教學者,同樣是要幫助學生能夠習得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能,這過程也必定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從外文系、公共行政,怎麽會走上「永續」的路?

Joey 從高中就開始參與模擬聯合國,在一次又一次扮演國家代表的過程中喜歡上這種國家間的互動與討論,考量如果想往國際組織發展的話英文是必要能力,因此大學選擇進入應用外語系,但進入系所後才發現,應外比較多是聚焦在英文能力的精進,所以決定再雙主修公共行政系補足政治理論知識。

透過大學積極參與實習與舉辦各種營隊活動,Joey 發現他未來想繼續結合應外與公共行政的知識背景,進入國際組織工作。所以大學畢業後進入研究所修習國際發展,也因為聯合國開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許多國家間的合作都是圍繞著永續發展目標進行,因此課程也會不時穿插永續議題在各個國家的發展現狀。

現在 Joey 結合過去所學與自身熱情,在永續顧問業擔任研究分析師,主要的工作是研究企業公開揭露的資料並依據各指標標準給予分數、撰寫報告,他也分享作為一個研究分析師需要具備的四大能力:

  1. 英文及蒐研力:因為國外永續政策的第一手資料往往是英文,所以想要最早掌握相關趨勢就需要有一定的英文及研究分析能力
  2. 專案規劃及執行力:公司不時會有外部公關活動及永續專案需要協助規劃與執行
  3. 利害關係人溝通力:永續報告的撰寫會需要企業跨部門人員的溝通參與,才能讓研究員擁有更充足的資訊進行判斷
  4. 創意及問題解決力:永續議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此每次面臨新的問題都要能夠定義問題所在並提出創新解方
圖片來源:未來工作式

荷蘭與臺灣的永續職涯選擇

作為一個對「永續顧問」也有興趣的學生,我很好奇 Joey 的成就感來源為何,因為顧問角色很常遇到的職涯挑戰是——花了許多時間精力研讀資料並為企業提出建議,但最終企業是否採納以及採納後的成效顧問不見得知道。

Joey 認為他的成就感來自他覺得自己的工作能夠「對企業課責」,讓企業了解其業務內容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而且當報告完成後,會有不同利害關係人如使用這份報告去決策,投資人能夠依據報告內容決定是否要投資該企業,消費者也能夠由此判斷該不該購買其產品。

另一方面,世界基準聯盟位於荷蘭,荷蘭是全球永續產業發展的領頭羊,相比荷蘭,臺灣的社會企業是在近 10 年才開始萌芽,Joey 也分享他對兩國永續產業求職環境的看法。

以臺灣來說,永續職涯主要有兩種,一種是「in-house」的企業內部永續團隊,像是公關部門或是 CSR 部門,通常需要對特定議題(和公司有關的)有比較深入了解,且會從零到一規劃執行專案,溝通對象主要都是企業內的各個部門,所以部門間的政治問題就會是常面臨的挑戰。

另一種是「外部顧問」,像是四大會計事務所,顧問會在短時間接觸到多元產業的永續專案,但相對應的需要面對短時間了解一個產業的時間壓力。反觀荷蘭,除了 in-house 與外部顧問,還有很多其他的職涯選擇,所以從求職的角度來看,人才會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整體就業環境也較成熟。

圖片來源:未來工作式

看完兩人的經歷,我認為我目前的職涯狀態比較接近 Joey,都是比較有明確方向也不斷透過實習或校外專案累積經驗。

但從小羊的發展我也看到職涯這件事沒有一個正確答案,過往的累積不會白費,重點是自己需要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處於哪個狀態,是迷惘階段、探索階段又或是聚焦階段,在不同階段就會有不同的職涯目標與策略,我們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找到自己想要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

本文原刊載與此,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10%
Drag View Close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