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隊合作

黃千晏:我參加挑戰賽,是為了什麼?

「啊這……這放在備審資料,看起來應該很不錯。」四月初的我

我其實根本不知道這比賽(青年永續社會設計挑戰賽)要幹嘛。總之,先一頭栽下去就會有動力/知道怎麼辦了!

「看起來還蠻有趣的。」這些組織我都沒聽過,但議題倒是很熟悉:移工議題,我家附近移工不少,對他們的印象大概是……呃,電動腳踏車,每天都哼著歌。「目前先擱著吧。」教育議題,似乎再熟悉不過,跟性別議題一樣,新聞常看到。心理健康,個人曾經歷過,我不是隨便說說。每天晚上躺著睡不著跟自己的腦袋搏鬥,想的就是這些。貧窮議題,這個好難。 …

洪一亘:如何透過體驗、反思與修正,試探自己的無限可能!

一想到「永續」與「社會設計」,你會想到什麼?
「青年」又如何和這些關鍵字產生關聯呢?

大家好,我是一亘,一個立志持續致力各種永續議題的體制內高三生。我以「攜手深掘」隊長的身分,參與「Social Designer 2023 青年永續社會設計挑戰賽」。

抱著同樣的疑惑,我毅然參與了挑戰賽。四個月以來,透過與他人的交流與互動,與專題的思考與實作,我更加認識了自己、他人與世界。

回到一開始的動機:為什麼想開始做? …

林永涵:成績、年紀都不是問題,做就對了!

我叫永涵,是國中第一屆 108 課綱的學生。那時的我活在體制內、只懂得拼命讀書、準備各種比賽,希望自己在充實技能的同時,也能夠衝刺第一學府。可惜事與願違,只進入了一間還算可以看的高中。之後好幾個禮拜,我不停地問自己:「難道只能靠比賽和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嗎?」

接著,我遇到了小羊開設的「問題解決實戰班」,遇到了好多年齡相仿,但能力和內涵都在我之上的人,包括這次「青年永續社會設計挑戰賽」和我並肩同行的兩位夥伴。後來,我們三個協力舉辦 OGSM 陪跑營,幫助高中生精進自我,也因為這次教育議題的實作,我對於教育議題產生了興趣,也決定和其他兩位夥伴以「攜手深掘」之名參加挑戰賽,在拓展眼界的同時精進自我,證明能力好壞不只看成績,也看解決問題的能力。 …

洪一亘:問題解決實戰班如何讓我「蛻變」

局勢緊迫,身為領導者的自己卻無法當機立斷…困擾自己好幾天的決策,卻遲遲無法下定決心…腦力激盪、自認創新的解方,別人卻總是做過了…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呢?對我來說,這些是我長期以來的困擾。不過,透過這半年「問題解決實戰班」的淬鍊,我發現,原本的劣勢確實改善不少。有效學習、敏捷決策、創新發想……。如果你對培養這些能力感興趣,不妨聽我娓娓道來這半年以來的思考與啟發: …

選系/職涯開箱系列:查理(外文系、國企所)

學歷(科系):
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輔系管理科學系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現職(企業與職位):
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 AWS 商務拓展代表
美商互聯網 客戶經理

我是透過「繁星計畫」申請到交大外文系,當時因為其他目標的國立大學(清華跟成功)也被選走了,再加上每個學校只能選擇一個學群,而英文是我最喜歡且表現比較好的科目,因此這是我填寫的唯一志願。

確定上了之後,有稍微猶豫猶豫要不要繼續申請推甄,後來主要考慮以下幾個要素: …

吳宜樺:我的大一反思「絕對的彈性,相對的自由」

大學不會像高中學校一樣,有很完善的系統告訴你資源在哪,大學也不像 108 課綱會讓你需要為了備審好看而不斷去增進自己。

大學就是從零開始,最好重新出發的起始點。

因為你讀的知識已經不再只是過去所學的延伸版,而是更專業,又更確定性目標的事物,所以你更需要的去瞭解自己到底要什麼、需要什麼、什麼東西可以幫助你、如何找其他資源、從哪裡找、找什麼機構、找什麼老師等等。

學會去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跟「怎麼找資源」,是每個大學生共同的課題。 …

V7:別嫌學校資源少,我如何「榨乾自己的大學」

現在回頭想想進入大家眼中的「末段大學」不一定是件壞事,也是因為這次的滑鐵盧,從此開啟了我不一樣的思維和人生。一踏進學校的我,沒心情社交和遊玩,大一上學期的我只想著:重考、轉學考,無論如何要回到我學測成績能申請上的頂大。就這樣拼了一個學期,某天發現這四個月中除了讀書,沒有參與課外活動、想學習的事情因為讀書全被延後。我開始問自己:如果沒有轉學成功,難道我大學四年就為了進入人人稱羨的好學校而只一直讀書嗎?因此,我決定放下轉學考的念頭,開始尋找系上和校內的活動,希望建立起充實的生活。 …

許庭語:只要感覺想要,就別再猶豫了

挑戰賽過後,也讓我更有動力去做一些本來還在猶豫的事情,從提交表單、發送申請,林林總總我做了 10 次——英文不流利卻參加了美國英文營,其實不太會跳熱舞卻參與了表演,害怕社交的我開始主動尋求人脈幫助。 …

熊丰綾:在行動的路上,不再是一個人

最後,我們團隊無緣進入決賽,但我並不灰心。在比賽中,我也藉機重新檢視自己時間管理的狀況,看看自己是不是安排超出能負荷的事情和工作量,反而導致事情沒能好好完成,造成他人合作的困擾。更重要的是,在比賽結束後,我終於發現主辦單位要團隊參賽的原因⋯ …